正文 第五章 2012文化建設熱點解讀(1 / 3)

謝旭人:創新財政政策機製推進文化發展繁榮

【編者按】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2011年12月22日的《人民日報》發表《創新財政政策機製推進文化發展繁榮》。文章強調,公共財政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保障,公共財政建設與文化改革發展具有內在統一性。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和文化改革發展重要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是推進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公共財政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保障,公共財政建設與文化改革發展具有內在統一性。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會精神,研究完善促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創新製度與機製,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

二、深刻認識公共財政建設與文化改革發展的內在統一性,準確把握政策支持的著力點

公共財政是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政府資源配置行為。公共財政既著眼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提供合格而豐富的社會公共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消除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又著力於彌補“市場失效”,依法促進公平分配,調控宏觀經濟,合理配置市場資源,做好國有資產管理。這是與現代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財政製度與體係安排。而文化產品本身亦具有公共產品和市場經濟的雙重屬性,文化改革發展必須依賴於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共同繁榮。因此,公共財政建設與文化改革發展具有內在統一性,支持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改革是公共財政的重要職能之一。

我國5000年文明的發展積澱,化育了一個民族的高尚風骨,但也沉澱了一些文化糟粕,而且時有沉渣泛起之虞;我國30年的改革開放,在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存在精神文化發展滯後的問題。因此,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更需要以一往無前的改革精神,創新機製,加大投入,加快發展。

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公共財政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政府主導,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人民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要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幹,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以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

支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當前,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必須堅持公共財政與文化產業發展相協調,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公共財政要按照全麵協調可持續的要求,立足我國文化的曆史與現實,支持和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三、進一步完善財政支持政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麵對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新的形勢,要深刻認識推進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以改革創新精神落實好全會提出的各項任務。

一是加強財政文化投入。要深入調研,科學分析,研究確保中央與地方財政的文化投入穩定增長機製和方法,以切實增加文化投入,保證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今後要直接體現在每年的預算安排和實際財政工作的落實之中。要進一步拓寬文化投入來源渠道,合理增加政府非稅收入用於文化的投入,重視文化事業費等專項用於文化改革發展資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逐步提高各級彩票公益金用於文化事業發展的比重。

二是優化財政文化支出結構。文化支出是財政民生支出的重點之一,近年來,我國已經建立了一係列支持文化發展的財政專項資金,如專業著作出版支持、文物保護(含大遺址保護)、古籍整理和農村地區文化發展資金等,但在財政文化支出內部仍存在進一步突出重點、提高效率的迫切要求。當前要進一步推進優化財政文化支出結構,積極探索重點支持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和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機製和措施。支持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支持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市場供求的引導,支持中華文化“走出去”,支持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是創新財政文化投入管理方式。要審慎而深入的開展發揮財政資金杠杆作用的工作,與其他領域的工作研究和政策安排密切配合,找到引導帶動金融資本和其他社會資本投入文化產業的路徑、方法與機製;積極開展創新財政管理方式的研究,努力提高文化資源的配置與使用效益。

四是加快支持文化體製機製改革創新。要按照創新體製、轉換機製、麵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做好科學界定文化單位性質和功能的研究工作,並有針對性地提出分層次、分類別的扶持政策原則和具體支持方案,支持文化體製改革在重點領域取得新進展,並推動形成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五是建立健全新型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製。中央對這項工作非常重視,目前一方麵要進一步鞏固和完善非經營性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製,另一方麵要繼續推進建立健全經營性文化資產管理體製的改革。財政部門要主動配合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製改革的新形勢,提出具有前瞻性、係統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製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方案。

六是加強“財政文化”建設工作。“財政文化”是整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實踐活動中所創造的獨具財政特色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財政文化”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範圍很廣,主要包括:一要堅持為國理財、為民服務的核心價值取向和工作宗旨;二要樹立謀劃全局、求真務實、公共服務的宏觀思維方式和工作作風;三是要形成科學規範、嚴謹精細的現代理財觀念、製度體係和工作精神;四要塑造勤儉節約、公正廉潔的良好公眾形象和行業風尚;五是要打造勤勉敬業、團結協作的優秀人文內涵和團隊精神。“財政文化”建設包括精神、物質和製度等幾個層麵。

當前,要進一步明確以人為本,堅持為國理財、為民服務的財政工作宗旨,樹立清正廉潔、高效精幹的財政隊伍形象,打造精神文化;力行生財有道、聚財有度、用財有方,塑造愛民親民為民的服務形象,打造物質文化;全麵協調,民主理財、依法理財,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打造製度文化。“財政文化”的建設過程是財政幹部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過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形成的過程,也是我們轉變工作作風,更好地做好財政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實踐過程。通過“財政文化”建設把我們的思想凝聚起來,更好地落實黨和人民對財政工作提出的要求,積極貫徹國家各項方針政策,全麵做好財政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蔣建國: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

【編者按】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黨組副書記、副署長蔣建國2011年12月1日在《求是》發表《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文章詳細分析了當今我國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必要性。

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是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深刻闡述了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強調指出:“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這既充分體現了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覺,也是從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的重大部署,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切實抓好貫徹落實。

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既包括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也包括實現文化在內的各方麵事業全麵發展;既包括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也包括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當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城鄉二元結構尚未根本改變,城鄉發展差距有擴大的趨勢。這種差距,既體現在經濟社會方麵,也體現在文化方麵。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堅持全麵協調可持續,理順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努力實現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整體推進、同步發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堅持統籌兼顧,著力改變文化領域的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文化差別,推動城鄉文化協調發展,實現城鄉在文化權利上平等、文化政策上一致、文化資源上互補、文化發展上互動,以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是加快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必然要求。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既要有發達的經濟,又要有繁榮的文化;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要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也在農村。沒有農村小康,就沒有全麵小康;沒有農村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就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也就沒有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快速發展,但農村文化建設遠遠落後於城市文化建設。隻有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推動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推動文化服務向農村延伸,向農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良好的社會風尚,才能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涉及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方方麵麵,是一項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全麵推進的綜合工程。農村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擔負著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的重要責任和使命。隻有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的力量,才能加快改變農村落後麵貌,推動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隻有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推進公共文化資源下移、服務下移,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切實發揮文化在促進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方麵的重要作用,推動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才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必然要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為此,必須不斷完善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努力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所謂均等化,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人窮人,不分城市農村,不分東中西部,都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廣大農村還存在基本文化設施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優、運行不力和公共文化產品匱乏、服務能力不強等問題。隻有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打破城鄉分離的公共文化服務體製,把由政府提供或主導的公共文化服務覆蓋到廣大農村,著力滿足農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需求,使全體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是我們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形勢,對文化建設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我們要按照《決定》要求,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戰略任務,把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采取更加紮實有力的措施,努力縮小城鄉文化建設差距,推動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

第一,堅持統籌兼顧,科學規劃和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公共文化設施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載體。加快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全麵覆蓋,是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文化建設的重點任務。必須立足長遠、統籌兼顧、科學規劃、加大投入,加快完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布局。一要把農村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布局,把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公共文化設施服務網絡作為各級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納入黨政幹部考核指標,確保各項任務目標的實現。二要科學規劃和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思路,設定目標,科學布局,構建完善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堅持城鄉統籌,實行重點突破,優先安排涉及農村的文化建設項目,重點加強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網絡建設支持和幫扶力度,增加公共文化設施總量,有效解決城鄉、區域公共文化設施布局不平衡問題。三要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按照擴大覆蓋、消除盲點、提高標準、完善服務、改進管理的要求,以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實現農村文化設施網點化。加強流動文化設施建設,在西部及其他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等地廣人稀需要進行流動服務的地區,配備多功能流動文化車,開展靈活、多樣、方便的流動文化服務。四要推進城鄉公共文化設施互聯互通。堅持建設與管理並重,加大統籌協調力度,發揮不同部門文化資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作用,建立責任明確、行為規範、富有效率、服務優良的運行機製,推動城鄉公共文化設施擴展功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不斷提高使用效能。

第二,做到資源共享,不斷擴大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麵。促進文化資源向農村合理流動,是縮小城鄉文化差距、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必須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多提供適合農民群眾實際需要、對生產生活有指導作用的文化產品,多開展農民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化活動,著力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擴大基本文化服務覆蓋麵。一要廣泛深入地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堅持業餘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原則,貼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建立點麵結合、上下聯動的群眾文化活動長效機製,推動農村群眾性文化活動持續開展。深入開展重大節慶文化活動,吸引農民群眾參與,豐富農民群眾業餘文化生活。深入組織開展讀書日、讀書月、讀書節等全民閱讀活動,鼓勵社會各界開展捐贈助讀行動,著力解決農村未成年人的基本閱讀需求。大力推廣競技性強、普及率高的體育項目,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簡便易行的健身活動,不斷提高農民群眾身體素質。二要建立向基層群眾“送”文化的長效機製。根據時代特點和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推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送歡樂下基層”等麵向基層的公益性文化活動製度化、經常化,建立健全“送”文化的長效機製。鼓勵和組織專業文化工作者深入農村開展群眾性文化培訓、輔導、講座和展演、展示等文化服務,引導和培育各種形式的自辦文化,增強農村文化的造血功能,把“送”文化與“種”文化結合起來。三要切實滿足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需求。加強對農民工的文化關懷,盡快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共建、社會參與的農民工文化服務機製。針對農民工流動性大的特點,以城市社區為載體,將農民工納入社區管理範圍,融入社區文化生活。深入研究農民工的需求特點,引導、支持和鼓勵社區、企業積極開展麵向農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動,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切實維護和保障農民工基本文化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