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2012文化建設熱點解讀(2 / 3)

第三,實行以城帶鄉,努力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科學化水平。目前,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以城帶鄉,拓寬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是破除城鄉文化二元結構、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必須充分發揮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建立以城帶鄉、城鄉聯動機製,促進城鄉文化資源優化配置、科學整合和綜合利用,形成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一要完善城鄉文化幫扶機製。鼓勵城市對農村進行文化幫扶,把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創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標,建立城鄉文化幫扶責任製。將支持農村文化建設納入對口扶貧計劃,建立和完善東部地區對西部地區、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城市對農村的文化援助機製。動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群眾團體廣泛開展城鄉文化共建活動,采取捐贈設備器材和文化產品,開展業務合作、人員培訓、工作指導等多種形式,推動農村文化建設。二要打造農村文化傳播平台。麵向農村的中央和省級主流媒體必須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方向,按照增加數量、提高質量的要求,切實辦好農村節目、欄目,加大農村報道分量。支持農業大省的主流媒體辦好農村版和農村頻率頻道。把麵向農村、服務“三農”作為市縣級媒體的基本任務。做好主要黨報黨刊在農村基層發行和贈閱工作,拓寬發行渠道,提高閱讀利用率,擴大對農民群眾的有效覆蓋麵。三要創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積極探索適合農村特點、適應農民群眾需要的文化服務方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發揮公益性文化單位的主體作用,鼓勵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麵向農村提供網點服務、流動服務,建立流動服務平台。扶持文化企業以連鎖方式加強基層和農村文化網點建設,推廣新型代理配送製度,構建貫通城鄉的文化產品流通網絡。推動電影院線、演出院線向市縣延伸,支持演藝團體深入基層和農村演出。運用現代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信息技術拓寬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增強服務效果,提高服務品質。

第四,加強投入保障,充分發揮公共財政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支撐作用。完善公共財政製度,健全政府投入機製,是推動農村文化建設、促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根本保障。一要強化政府的保障責任。堅持以政府為主導、財政為支撐,強化農村文化建設投入保障,合理界定財政支出範圍,探索財政資金整合使用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公共財政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支撐作用。進一步明確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農村文化建設投入機製。把主要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完善中央和地方按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文化建設和運營經費保障機製。二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進一步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製度,規範和調整轉移支付辦法,加大對農村的財政支持。落實國家關於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專項資金和基金等政策措施,采取專項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中央、省、市三級設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保證一定數量的中央轉移支付資金用於鄉鎮和村文化建設。三要實行向農村基層傾斜的財政政策。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明確公共財政預算安排的優先領域,優化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結構,把更多的公共財政資金投向公共文化服務薄弱的農村。製定支持和保障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的投入辦法,加快建立農村文化建設投入穩定增長機製,確保年度投入增幅高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改進財政投入方式,采取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多種辦法,保障農村重點文化建設的資金需求,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施芝鴻:準確把握文化改革發展麵臨的機遇和挑戰

【編者按】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鴻2011年11月1日在《求是》發表《準確把握文化改革發展麵臨的機遇和挑戰》。文章詳細分析了新時期我國準確把握文化改革發展麵臨的機遇和挑戰。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要求全黨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準確把握當今時代文化發展新趨勢,準確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抓住機遇,應對挑戰,乘勢而上,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在科學發展道路上奮力開創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麵。這“三個準確把握”,說到底,就是要求全黨準確把握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麵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我國文化改革發展同樣正麵臨重要戰略機遇期

戰略機遇期的重要概念是黨的十六大報告首先提出來的。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21世紀頭20年是我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七大報告對戰略機遇期問題作了至關重要的重申和發揮。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科學分析“十二五”時期我國麵臨的國內外形勢,強調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科學判斷當前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再次向國人和世人昭示: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我國文化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一樣,正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要求我們必須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精神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良好文化條件。

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之初和第二個10年伊始,我們黨之所以反複強調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就是因為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乃是我們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的關鍵所在。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之初,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按照黨的十六大的要求,自覺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頑強拚搏、開拓進取,推動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個新台階。這充分表明,能不能抓住和用好機遇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伊始,隻要全黨同誌堅決按照中央要求,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發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滿懷信心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就一定能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在科學發展道路上奮力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麵提高的新局麵,就一定能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決定》對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同樣正麵臨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科學論斷,首先是從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曆史時期都高度重視文化工作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這一角度展開的。《決定》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我們黨曆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鬥力量,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曆史時期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人們可以看到,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曆史時期,都結合時代條件,圍繞黨的中心任務,提出自己的文化綱領、文化目標、文化政策,大力推進文化建設,從而有力促進了黨和人民事業發展。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的曆次全國代表大會都對文化建設進行部署,黨中央還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紀新階段的第二個10年先後3次召開全會,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進行專題研究和重點部署。1986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1996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2011年10月,我們黨召開十七屆六中全會,重點研究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問題並作出決定。這3次全會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文化改革發展發揮了並將繼續發揮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產生了並將繼續產生至關重要的深遠影響。黨對文化工作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曆來高度重視,在改革開放曆史新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更加重視。特別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加強和改進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提高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科學化水平”;強調“加強和改進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是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內在要求。必須從戰略和全局出發,把握文化發展規律,健全領導體製機製,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增強領導文化建設本領”。毫無疑問,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麵臨的有利條件和寶貴機遇。

《決定》對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同樣正麵臨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科學論斷,其次是從我們黨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重視和開展文化工作的實踐和取得的成就這一角度展開的。在這方麵,《決定》高屋建瓴而又提綱挈領地概括了“五個堅持”。

一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為開辟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

二是堅持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誌,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三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創造精神,推動優秀文化產品大量湧現,豐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堅持推進文化體製改革,創新文化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麵繁榮、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是堅持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嶄新形象和我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這“五個堅持”,既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推動文化建設取得的成就及其對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作出貢獻所作的全麵概括,也是對新時期以來我們黨加強和改進對文化工作領導的寶貴經驗所作的科學總結。把這“五個堅持”歸結到一點,就是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重要戰略地位,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同發展,推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我國文化改革發展,顯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了人的全麵發展,顯著增強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毫無疑問,這“五個堅持”及其內含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也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麵臨的有利條件和寶貴機遇。

《決定》對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同樣正麵臨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科學論斷,此外還是從文化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以及文化在推動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作用這一角度展開的。《決定》提出,要自覺把推動文化繁榮發展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決定》還提出,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按照全麵協調可持續的要求,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毫無疑問,這“一個基本要求”和“三個點”,同樣也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麵臨的有利條件和寶貴機遇。

二、我國文化改革發展麵臨的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

《決定》既充分肯定我國文化改革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文化領域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備許多有利條件和寶貴機遇,同時也著眼當前世情國情黨情新變化,深入分析了我國文化改革發展麵臨的新形勢、麵對的新問題,特別是深入分析了我國文化改革發展麵臨的種種新挑戰。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文化改革發展麵臨的新形勢,就是《決定》所指出的,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在這樣的新形勢下,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動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發展。

《決定》對當前國內外形勢正處在“三個時期”的重大判斷,對我國文化建設正麵臨“四個越來越”這樣的全局發展態勢的科學判斷,深刻揭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內國際大局深刻變動的一個顯著特點,這就是:在當今世界,誰占據了文化發展製高點,誰擁有了強大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麵對這樣的發展態勢,我們黨把文化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把促進文化更加繁榮作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這既是審時度勢的戰略選擇,也是順勢而為的科學決策,同時也是應對國內外思想文化領域種種新挑戰的關鍵舉措。

準確把握這“三個時期”、“四個越來越”的總體判斷,首先要充分認識和正確應對新形勢下在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方麵的嚴峻挑戰。正如《決定》指出的,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這“四個更加”的科學論斷,集中闡明了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重大意義,深刻揭示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生的深刻變動和國際思想文化領域出現的複雜變化給我國文化改革發展帶來的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