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2012文化建設熱點解讀(3 / 3)

應該看到,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價值理念、文明傳承和精神追求的外在體現。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和較量,更深層次地體現為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曆史新時期,特別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我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注重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積極推動我國文化走出去,這是我們具備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勇敢地參與國際文化交流交融的生動體現。同時也要看到,對外文化的交流交融過程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由此而來的文化交鋒和文化滲透。從蘇東劇變到中亞“顏色革命”,再到西亞北非局勢動蕩,都同西方敵對勢力的思想文化滲透密不可分。

我國是在改革開放中快速崛起的社會主義國家,那些處心積慮要遏製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敵對勢力,麵對綜合國力競爭中彼消我長、彼降我升的新形勢,認識到單純依靠硬實力遏製中國的發展已越來越不可能,所以加大了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力度。他們對我國進行的滲透和攻擊,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各類文化載體進行的,是通過各種文化形式出現的。我們要充分認識和有效應對這個新特點,在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成果的同時,注意防範民族優秀文化空間被擠壓、舞台和陣地被占領、主流影響被削弱。要積極有效應對這方麵的嚴峻挑戰,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就要不斷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斷壯大我國文化實力。要充分運用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積極向國際社會宣示我國價值理念,展現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形象,以利於占據國際道義製高點,增強國際話語權。

準確把握這“三個時期”、“四個越來越”的總體判斷,其次要充分認識和積極應對當前我國文化建設麵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所帶來的嚴峻挑戰。《決定》從8個方麵深入分析了文化改革發展麵臨的一係列新情況新問題,包括一些地方和單位對文化建設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夠,文化在推動全民族文明素質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強;一些領域道德失範、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社會思潮更為緊迫,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任務繁重;輿論引導能力需要提高,網絡建設和管理亟待加強和改進;有影響的精品力作還不夠多,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引導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係不健全,城鄉、區域文化發展不平衡;文化產業規模不大、結構不合理,束縛文化生產力發展的體製機製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文化走出去較為薄弱,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需要進一步增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急需加強。

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歸結起來,一個是“不適應”,一個是“不符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就應該統籌解決好這些“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

所謂“不適應”,就是我國文化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同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把我國文化產業打造成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同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文化開放水平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不論是發展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基礎工作都是要創作生產更多優秀作品。當前,我國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總體上呈現繁榮發展景象,但同人民群眾的需求和期待相比仍然存在不小差距,特別是缺乏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高質量文化精品。我國文化產業原創力還不強、知名品牌還不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還不高,文化產品特別是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還不足,距離把文化產業打造成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要求還較遠。

所謂“不符合”,就是思想文化領域仍然存在種種不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要求,不符合以科學理論武裝人、以正確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優秀作品鼓舞人的要求,以及不符合信息化、網絡化條件下善待、善用、善管網絡媒體和網絡文化要求的種種失序、失範、失衡、失調現象。特別應當看到,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普及、更新,以及新興網絡傳播手段的不斷湧現,一方麵催生了新的文化生產和傳播方式,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網絡文化,並成為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麵也成為意識形態較量的重要平台,成為國內外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思想文化滲透、威脅我國文化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載體。麵對網絡媒體傳播力和影響力越來越大、網絡輿論對社會輿論影響越來越大、對青少年成長影響越來越大的新形勢,一些地方和部門對互聯網的管理同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網上有害信息的傳播特別是持續炒作社會熱點、人為增加社會焦慮、不斷撕裂社會共識、竭力破壞社會和諧的網絡輿論尚未有效遏製。切實解決這方麵存在的問題,加強網上輿論引導,唱響網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培育文明理性的網絡環境,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已成為對全黨的一個新的挑戰和重大考驗,也是我國文化建設的一個重大課題。

總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總體上麵對的是機遇和挑戰並存而機遇大於挑戰的新形勢。我們應該按照《決定》的要求,充分認識“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以改革創新精神積極應對這些矛盾、問題和挑戰,更加奮發有為、更加積極主動、更加卓有成效地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奮鬥。

趙實:走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前列

【編者按】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趙實2011年12月1日在《求是》發表《走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前列》。文章分為兩部分詳細分析了我國文藝工作者要自覺肩負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神聖使命;充分發揮文藝界人民團體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的積極作用。

一、文藝工作者要自覺肩負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神聖使命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文聯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始終堅持正確方向,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承擔起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社會進步的曆史責任;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承擔起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放歌的曆史責任;始終堅持銳意創新,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承擔起推進文化創造的曆史責任;始終堅持德藝雙馨,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承擔起弘揚文明道德風尚的曆史責任。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自覺肩負起這個神聖使命。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指出,當代中國文藝要成為激勵人民前進的力量,就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方麵,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範。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始終堅持“二為”方向、貫徹“雙百”方針,進一步增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自覺性主動性,用高質量高品位的優秀作品生動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深刻內涵,激勵廣大幹部群眾投身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推動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事業。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一切進步的文藝創作都源於人民、為了人民、屬於人民,一切進步的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於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為本,切實解決好“給誰看”、“給誰演”、“給誰讀”的問題,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自覺把人民群眾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和服務的對象,全心全意服務人民大眾。要始終堅持把“三貼近”原則貫徹到文藝創作、生產、傳播和評論過程中,從人民群眾的火熱生活中挖掘素材,從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中提煉主題,從人民群眾的審美需要中汲取靈感,推出更多更優秀的現實主義精品力作。要踴躍參加麵向基層、麵向群眾、麵向農村的各類文化惠民和文藝誌願服務活動,進一步增強與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和血肉聯係,不斷錘煉品格、提高素質,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為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積極的貢獻。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創作更多無愧於曆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優秀作品。精品力作湧現、名家人才輩出是文化強國的重要標誌。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於學習、刻苦實踐、銳意創新,不斷開闊創作視野,提高對社會和時代的洞察力,增強藝術感悟力和表現力。要適應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新特點和審美情趣的新變化,推動不同藝術門類相互交流、繼承發展,不同藝術業態積極創新,鼓勵探索,扶持原創,大力促進各種文藝體裁、題材、風格、流派的充分發展,不斷推進新的文化創造。要強化精品意識,始終把提高精神產品的思想藝術質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守住藝術創作的思想政治底線、道德價值底線和重大曆史真實底線,辛勤耕耘、精益求精,努力使自己的作品真正經得起時代、人民和曆史的檢驗。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文化強國的一個重要表征,是其文化價值在國際上得到廣泛認同,其民族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廣為弘揚。文學藝術是溝通人與人心靈情感的橋梁紐帶,廣大文藝工作者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中堅力量,在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方麵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我們要進一步增強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參與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努力開拓文化產業、文化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新渠道、新途徑。要密切關注國際文化市場的需求,努力創作更多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精品力作,大力開拓國際文化市場,不斷擴大我國文化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要主動與世界各國文藝界建立廣泛聯係,加強創作研討和業務交流,學習借鑒國外先進創作理念,取長補短,為我所用,不斷提高自身創作水平,使中國文化產品享譽全球。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追求德藝雙馨。文藝是提高人民精神境界、培育人民高尚靈魂的重要力量。文藝工作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特別是當今社會,文藝家作為公眾人物的社會影響越來越大,所擔負的社會責任也越來越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造就一大批敢於擔當、勇挑重任的高尚靈魂的塑造者和文化精神的代言人。文藝工作者要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始終忠於祖國、熱愛人民、奉獻社會。要始終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要大力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醜,堅決抵製庸俗、低俗、媚俗之風。要秉持良好的職業精神,恪守良好的職業道德,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努力追求淡泊名利、不驕不躁,正派做人、踏實從藝,熱心公益、甘於奉獻,努力做德藝雙馨的典範和榜樣,努力成為愛國、為民,守法、敬業,真誠、友善的道德楷模。

二、充分發揮文藝界人民團體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的積極作用

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指出,中國文聯是黨領導的文藝界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係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中國文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級文聯組織要認真學習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努力開創文聯工作新局麵。

努力在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方麵有更大作為。要自覺服從服務於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緊緊圍繞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主線,緊緊圍繞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緊緊圍繞文化改革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以重大節慶日、重大活動為契機,集中資源,統籌安排,精心組織重大革命曆史題材和現實題材重點項目的創作,精心組織優秀文藝作品的展演展示展播展映,開展“百花紮根沃土、藝術奉獻人民”等一係列有特色有聲勢有影響、引導性示範性較強的重大主題文藝活動。

努力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方麵有更大成效。要始終堅持麵向基層、麵向群眾,重心下移,把更多的文藝資源向農村地區、貧困地區、中西部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傾斜。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壯大文藝誌願者隊伍,建立健全文藝惠民誌願服務工作機製,鼓勵文藝家和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廠礦、軍營、學校、社區、工地慰問演出、展示展映,大力推進文藝惠民服務品牌化、經常化、製度化,大力推動和積極指導群眾性文藝活動,深入持久開展“送歡樂下基層”、藝術進萬家、職工藝術節、農民藝術節、“百花迎春”大聯歡等文藝惠民活動。

努力在引導和服務文藝創作方麵有更多成果。要把始終堅持正確導向貫徹到文藝創作、文藝評論、文藝活動各方麵,引導文藝工作者自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追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積極擴大文學藝術發展專項資金規模,鼓勵原創,扶持重大曆史和重點現實題材創作,扶持農村、少兒、少數民族重點作品創作,推動建立采風創作長效機製,組織撰寫文藝發展報告,大力開展健康的文藝批評,開創文藝評論新風,壯大主流文藝評論的聲音,建立文藝家協會和文藝家基層聯係點製度,不斷改進和完善文藝評獎,啟動實施“中華文明曆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青年人才創作扶持計劃等重點項目。

努力在服務廣大文藝工作者方麵有更大力度。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更加廣泛、更加緊密地團結和凝聚廣大文藝名家和文藝工作者。不斷加大培養和服務力度,健全會員的組織網絡體係,籌建完善國家級文藝人才庫、專家庫,推動文聯組織向基層單位延伸,向新興藝術領域延伸,加大對老藝術家的服務力度,繼續加大對中青年文藝人才的培養力度,拓展實施青年文藝人才海外研修工程,積極籌建中國文聯文藝人才研修基地,建立健全文聯權益保護部門,進一步加強行業自律和行風建設,製定出台《中國文藝工作者職業道德公約》和各藝術門類行業規範,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努力追求崇德尚藝的良好風尚,努力培養一批文藝領軍人物和各門類創新型、複合型文藝人才。

努力在加強文聯自身建設方麵有更大進步。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創先爭優活動為載體,以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廉潔型組織建設為目標,努力提高文聯工作科學化水平。要大力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深入開展文聯建設理論研究,深入紮實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加強各級文聯組織網絡體係建設,抓緊啟動實施中華文藝資源數據庫建設工程,創建中國文藝網,運用現代傳播手段提升文聯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擴大對文藝資源的搶救保護和開發利用,努力把文聯建設成為團結服務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溫馨和諧之家,成為培養文藝名家和文藝人才的重要基地,成為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重要陣地,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