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2012社會建設熱點解讀(1 / 3)

李立國:積極發展中國特色專業社會工作

【編者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黨組書記、部長李立國2011年12月20在《人民日報》發表《積極發展中國特色專業社會工作》。文章詳細介紹了我國發展專業社會工作重要意義和基本精神、發展步伐等。

近日,中央組織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18個部門和群團組織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中央層麵第一個關於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文件。《意見》深刻闡述了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係統提出了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戰略目標和政策舉措,是指導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專業社會工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充分認識發展專業社會工作的重大意義

專業社會工作是以“助人自助”為宗旨,運用專業理念、知識和方法,為有需要的社會成員提供困難救助、矛盾調處、人文關懷、心理疏導、行為矯治、關係調適等多樣化、個性化、專業化服務的職業活動。發展專業社會工作,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是為應對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信息化、國際化快速發展中產生的社會問題所作出的一項重要製度安排,對化解社會矛盾、應對社會風險、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積極發展專業社會工作,是提高社會服務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服務需求的內在要求。專業社會工作是開展社會服務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社會服務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是運用專業知識、方法和技能提供社會服務的專門人員,廣泛分布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慈善事業、社區建設、婚姻家庭、精神衛生、殘障康複、教育輔導、就業援助、職工幫扶、禁毒戒毒、矯治幫教、人口計生、應急處置等領域。積極發展專業社會工作,培養造就一支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並納入黨和政府的基層管理體係,在廣義的社會工作中發揮輔助作用,對於創新社會服務理念、改進社會服務方式、完善社會服務機製、增強社會服務能力、提高社會服務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積極發展專業社會工作,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確保社會安定有序的迫切需要。許多國家和地區將專業社會工作作為一種社會協調和社會控製的重要手段,納入整個社會管理製度中。在我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實踐中,發揮專業社會工作在協調社會力量、擴大社會參與方麵的作用,有利於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發揮專業社會工作立足基層、麵向群眾的特點,為人民群眾尤其是困難群體、特殊人群提供關愛服務,幫助解決個性問題,修複社會功能,促進社會融合,有利於增強社會管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一定範圍內從源頭上、基礎上解決社會問題,實現社會管理的關口前移、源頭治理。

積極發展專業社會工作,是建設和諧文化、營造誠信友愛社會氛圍的重要舉措。專業社會工作與和諧文化建設密切相關。專業社會工作講求以人為本、助人自助的專業操守,倡導尊重接納、民主平等、誠信奉獻的價值理念,堅持保障公平、維護正義的職業追求。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在社會服務中弘揚優良傳統美德,傳播良好社會風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對於建構平等互助、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和諧人際關係,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促進人們心理和諧,增強公民、企業和各種社會組織的社會責任,推進和諧社區、和諧家庭創建,加強社會誠信體係建設,能夠發揮促進作用。

深刻理解中央關於發展專業社會工作的基本精神

胡錦濤同誌強調,“要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以中高級社會工作人才為重點,大力培養職業化、專業化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了“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重要決策,提出要“建立健全以培養、評價、使用、激勵為主要內容的政策措施和製度保障,確定職業規範和從業標準,加強專業培訓,提高社會工作人員職業素質和專業水平。”《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意見》對發展專業社會工作、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做出了一係列部署、提出了一係列要求。剛剛發布的《意見》,對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作出了頂層製度設計。中央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出的這些政策精神和要求,為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證。

深刻理解中央關於專業社會工作發展的基本方向。《意見》提出我國專業社會工作要堅持中國特色的總體要求,是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必須堅持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發展必須恪守的根本原則。我國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了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優勢,建立健全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基層組織體係,在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化解矛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等廣義社會工作中具有主導作用。這是發展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的特色所在,也是優勢所在。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專業社會工作、推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必須將專業社會工作的方法技巧、國際通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將專業社會工作納入社會管理製度和基層組織體係,堅持黨的領導、政府主導、突出重點、立足基層、中國特色原則,形成符合中國國情、體現時代精神、適應社會需要的專業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模式。我們要深刻理解和堅定不移地堅持這個根本原則,確保我國專業社會工作及人才隊伍建設的正確方向。

深刻理解中央關於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發展的目標任務。《意見》提出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目標任務,就是要逐步建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選拔、使用、流動、評價、激勵等方麵的政策法規體係;大規模開展專業培訓,大幅度提升現有從事社會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能力,逐步擴大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規模;深化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改革,完善社會工作專業培訓體係,初步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著力提高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職業待遇,加強中國特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理論研究和宣傳普及;加大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使用力度,形成各地各部門共同推動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態勢,使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的數量、結構和素質能力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服務需求。這些目標任務既立足當前現實,又著眼長遠發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科學性和前瞻性,我們要深刻領會,認真抓好落實。

深刻理解中央關於社會工作專業隊伍發展的政策要求。《意見》圍繞專業社會工作發展以及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使用、評價等環節,提出了一係列政策要求。如在人才培養方麵,提出要建立健全不同學曆層次教育共同發展、專業培訓和知識普及有機結合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政策;在人才使用方麵,提出要以開發專職崗位和培育服務載體為重點,以暢通人才流動渠道為保障,逐步完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使用政策;在人才評價方麵,提出要以職業道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以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職業水平評價為基礎,逐步完善符合國情、與國際接軌、科學合理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評價政策;等等。這些政策措施是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發展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的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我們要深刻理解、全麵落實。

加快中國特色專業社會工作發展步伐

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發展專業社會工作、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決策部署,以人才培養為基礎,以人才使用和平台建設為重點,以專業服務為核心,以體製機製建設為保障,加大專業社會工作發展力度,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健全體製機製,逐步形成推動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強大合力。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具有跨部門、跨行業、跨所有製和高度分散的特點。要按照《意見》要求,遵照黨管人才原則,切實加強黨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領導,加快建立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民政部門具體負責、有關部門和組織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格局。

加強教育培訓,加快建立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是推動專業社會工作事業發展的基礎。進一步完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體係,改進教育培養模式,擴大教育培養規模,提高教育培養質量,不斷擴大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資源增量。抓緊健全社會工作專業培訓製度,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培訓機構、師資隊伍和教材建設,通過大規模的專業培訓、在職學習、實踐訓練等方式,對現有社會服務人員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培訓,不斷提高他們開展專業服務、進行專業管理、搞好專業督導的能力和水平,逐步使他們成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

加強平台建設,進一步拓寬專業社會工作發揮作用的空間。積極推動城鄉社區設置專業社會工作崗位、社區工作人員提升專業社會工作水平,使社區成為吸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重要平台。加大從事公益服務事業單位崗位開發力度,對以社會工作服務為主的事業單位,將專業社會工作崗位確定為主體專業技術崗位;對以社會工作服務為輔的事業單位,根據服務對象實際需求,合理設定專業社會工作崗位。加快建立一批覆蓋各主要服務領域、專業服務能力強、管理科學規範的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不斷拓展專業社會工作發揮作用的載體和平台。

加強專業服務,充分發揮專業社會工作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當前,應針對我國社會建設與管理的薄弱環節與緊迫需求,重點強化五個方麵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即強化城市流動人口服務、強化老年群體服務、強化農村留守人員服務、強化特殊人群服務、強化受災群眾服務。同時,做好其他社會成員的專業服務,使社會工作專業服務覆蓋到所有有需要的個體、家庭和群體,不斷增強社會服務與管理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丁元竹:對2011年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回顧及展望

【編者按】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政治發展與政府管理研究所教授丁元竹2011年12月26在《學習時報》發表《對2011年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回顧及展望》。文章盤點了2011年我國在社會管理領域的重要突破和存在的問題,並展望2012年我國社會領域麵臨的創新任務。本文編入本書時有刪減。

辭舊迎新,盤點2011年我國在社會管理領域取得的重要突破及存在的問題,展望2012年我國社會領域麵臨的創新任務,對於維護社會秩序、激發社會活力十分有意義。要深刻認識到,社會管理和社會建設都不會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都將是長期的戰略任務,需要紮實工作,步步推進,逐步建立起適合現階段發展需要的社會治理體係。

……

二、從實際出發探索和創新社會管理

按照中央的戰略部署,針對經濟社會發展麵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一年來,各地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成就顯著。

(一)完善民意表達機製,協調利益關係

在各地的社會管理創新中,很多地方采取利益協調方式,創新民意表達機製,包括以麵對麵的交流增進相互理解,以信息技術促進政務公開,以體製創新建立回應機製,等等,來協調利益關係。有的地方還以“網絡問政”、“信訪聯調”等形式,暢通政府與公眾互動溝通渠道;通過專家谘詢論證、公眾意見征求、重大事項社會聽證、市民代表列席市長辦公會等形式,搭建公眾參與行政決策平台;通過全麵推行政務公開、大力強化社會監督、實施重大事項公示等形式,搭建公眾參與的監督平台;通過創新公眾參與政府重大決策效果評估機製、創新公眾參與行風評議機製、創新公眾對政府績效考核評估機製,不斷創新公眾參與行政評估機製。通過創新利益協調、利益表達的體製機製,完善了政府決策和管理。

(二)寓管理於服務之中,在服務中實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