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我國普遍重視社會服務,有的地方全麵打造特色服務體係,實現社區、企業、會所等有關各方的互動共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精神疾病康複模式。還有的地方建設農民公共服務中心,把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納入民心工程,建立了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聯席會議製度,采取市級補助、區縣配套的方式,多方籌集資金,推進建設工作。
(三)改革流動人口管理方式,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
這方麵的探索主要有:一是改善外來務工人員的居住管理,把外來務工人員的服務與管理納入實有人口管理體係,納入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範疇。二是積極破解戶籍製度難題。如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徹底破除城鄉居民身份差異,推進戶籍、居住一元化管理,充分保障城鄉居民平等享受各項基本公共服務和參與社會管理的權利。三是發揮社會組織在流動人口管理中的作用,廣泛吸收外來人口參加社會管理。一些地方在社會管理中還不斷創新,有意識地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
(四)探索城鄉社區治理模式,做實基層社會管理基礎
一些地方緊緊圍繞社會服務管理創新“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務全方位”的目標,建立社區網格化綜合服務管理機製,理順政社關係,強化基層基礎建設,以信息化建設為支撐,在社區服務管理體製機製上大膽創新。
(五)完善社會風險評估機製,提升應急管理能力
一是通過風險評估提高決策的前瞻性。如遂寧市率先建立和實施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製,切實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貴州省銅仁地區建立了風險評估工作機製,破解了征地拆遷工作中的難題。二是不斷創新應急管理思路,破解應急管理工作難題,強化源頭治理、動態協調和應急處置,逐步建立城市應急管理的長效和常態機製。此外有的地方還在優化基層風險管理機製上出新。
(六)優化體製機製,提高社會管理效率
改革工作流程,提高服務質量。如上海對原來的政務受理流程進行了重新梳理,從政府職能定位的角度看,該取消的取消,該精簡的精簡,該優化的優化。同時,在基層社區建設“一門式”受理服務中心,把凡是涉及有關政府職能部門為社區老百姓服務的事務,“以進入為原則,不進入為例外”,通過承諾製、零缺陷和責任追究製的設定,政府為社區百姓服務的便捷度、透明度和親和度大大提高。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探索的同時,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諸如社會上不乏“今後30年中國將以社會建設為中心”的提法,也有人對當前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擺在重要戰略位置存有疑慮,把社會管理頂層設計僅僅視為組織體係設計的觀點不乏其例;一些基層幹部感覺社會管理創新的工作壓力太大;有幹部提醒要避免“信訪不信法”問題;幹部們擔心自己所在地區開展的社會管理創新流於形式;考核幹部的指標過多,諸如民生、環境、上訪等,多是一票否決,既給幹部們帶來了壓力,也給放手大膽工作帶來阻力;基層幹部擔心本地人口與外來人口的族群關係難以處理,等等。這些,都是未來需要加以解決的問題。
筆者的基本觀點是:中國乃至世界正處在曆史的轉折點上,涉及社會管理問題,諸如群體事件等,決策谘詢和政策研究部門應更多地思考其深層次原因,有些可以從人的基本發展、民族的基本價值和國家的基本戰略、全球化的體製機製等出發來審視,有些需要從發展方式、財政體製、行政體製、人事體製、戶籍製度等來分析。必須深刻認識到,社會管理問題絕不僅僅是社會領域的事情,它實際上涉及戰略布局、戰略思路、政府與社會的關係、行政體製、財政體製、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等因素,若要真正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管理體係,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就必須綜合研究和分析涉及當前社會管理問題背後的各種深層次問題,找到造成社會失序的症結。
三、2012年:把文化發展與社會管理有機結合起來
(一)把握好社會生活秩序與文化價值之間的內在聯係
2012年,貫徹中央的戰略部署,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求有關部門在理論上深入探索社會秩序建設和文化價值體係發展的內在邏輯,在政策上把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在日常生活中把人們的社會活動與文化價值統一起來,把人們的精神生活和行為規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融為一體,使現實生活中的個體更加有教養、有品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和善,社會生活更加有秩序和充滿活力。
社會與文化是統一整體的不同組成部分。在中國這樣一個曆經數千年、已經形成自己的悠久曆史和固有文化的國家,社會與文化的關係、各種社會事務,就如同一件精密的儀器,各個部件由於分工而專門化,這使得社會變革和社會政策調整,必須考慮到在整體變動思路下全麵協調各種體製機製,換句話說,需要“頂層設計”。頂層設計既包括行政意義上的高端行政機構的設計,更包括從整體上考慮係統各個部分之間的關聯和變動。社會的基礎是凝聚社會成員的文化價值。曆史地看,任何社會製度和體製都是文化價值的外化。縱觀曆史和放眼世界,不同的宗教、文化價值,決定了不同的製度體係。
社會有機體與文化價值統一於社會生活這一整體和係統。首先,最基本的社會生活就是衣、食、住、行。衣、食、住、行等物質文化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其次,社會組織以精神為基礎。從社會人類學的理論和國際經驗看,社會生活的較高層次是精神生活,人們通過社會組織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社會組織的原則諸如信仰、習俗、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和法律規範等都構成了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再次,社會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是人們最關心、最直接、最親近的事,諸如社會成員是怎樣生活的,他們的家庭、社區、學校、工作單位、社會組織等。個體自覺不自覺地按照社會大多數成員的預期行為,形成了現實的社會秩序,這是社會治理的最基礎形態,也是最重要的社會形態。
(二)讓文化通過社會生活發揮其規範和凝聚作用
社會管理的主要任務是解決社會問題。任何社會,隻有揚善抑惡,才能保持社會秩序。社會問題實質上是文化問題。文化價值失衡會演變為社會個體的生存困境。從2011年發生的一係列社會事件來看,道德淪喪和主流價值缺失已經波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一旦道德淪喪和主流價值缺失,類似小悅悅事件隨時可能發生在任何社會成員身上。首先,社會問題實質上是文化問題。文化失調表現為社會中各個人的生活發生了變化,原有文化基礎的社會秩序出現變動,反映在各個人心理上的就是浮躁、焦慮、憂鬱、不安等。社會學把這類問題叫做主觀社會問題。這幾年來一些突發事件出現了燃點低的特點,很小的事件會引發很大的風波,就是與主觀社會問題有關。其次,主觀社會問題,如內心的浮躁、焦慮、憂鬱、不安等迫使個體不斷尋求解脫辦法。理想的結果是,通過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按照一定辦法把問題解決。這樣,就個人而言,可以從煩惱、鬱悶、焦慮中得到解脫;就社會而言,社會問題得以解決;就文化而言,文化得到了重新調適,適應了新的社會生活環境,形成新的社會秩序。
(三)在社會生活中實現文化價值和社會秩序有機統一
2012年,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如何把握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親近的事,其意義不亞於在“十一五”初期考慮如何把經濟建設與人民群眾最迫切、最直接、最關心的問題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就社會和文化而言,人民群眾最關心、最親近的事情是什麼?仔細考慮,不外乎個人的心理滿足、社會交往、人際關係等。
學術理論界需要打破畫地為牢的學科界限,從深層次進一步解釋社會與文化的關聯,以及社會生活如何強化文化價值和文化價值如何在社會生活中演變成為習俗和生活習慣等重大理論問題。在任何社會條件下,知識界是社會良心和文化價值最重要的載體之一。知識界的文化水準,大致可以反映一個社會的一般文化水平。中國知識界對中國文化複興和繁榮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決策谘詢和政策製定機構需要在政策研究和製定過程中,把社會和文化通過規劃、項目、工程有機結合起來,使正確的價值觀念、行為規則通過各種社會生活不斷強化,不斷重複,習以為常,成為習俗和習慣。
實務部門需要努力開發各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項目,建設不同類型的能夠滿足群眾需求的文化工程、文化項目,吸引公眾參與到社區和社會生活中來,在參與的過程中滿足個人的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實現社會融合和社會和諧。
發揮個人在社會管理和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使個人遵循社會規範,成為社會秩序建設中的基礎要素。通過一係列社會活動、社會工程、社會項目吸引個體參與社會生活。通過家庭、社區、工作單位和社會組織的各種活動把個人納入各種社會事務中去。
總之,新的一年,要真正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就必須綜合研究和分析涉及當前社會管理問題背後的各種深層次問題,尤其是文化問題,尋找解決的辦法。
李培林: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根本途徑
【編者按】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研究中心李培林執筆的《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根本途徑》一文在2011年12月29的《人民日報》發表。文章重點闡述了我們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一條主線,即群眾工作始終是我們黨的生命線。
胡錦濤同誌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全黨同誌必須牢記,密切聯係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在中國共產黨90年發展曆程中,群眾工作始終是我們黨的生命線。“文革”結束後,為了開創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麵,加強和創新群眾工作成為端正思想路線和恢複黨的優良傳統的重要內容。鄧小平同誌指出,“毛澤東同誌倡導的作風,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曆史表明,什麼時候我們堅持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我們就能奪取革命和建設的勝利;什麼時候我們違背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我們就遭受挫折,甚至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喪失。
在不同曆史時期和發展階段,群眾工作有不同的具體特點。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新階段,群眾工作的特點發生了很大變化:群眾工作對象更加多樣化,群眾工作內容更加豐富,群眾工作環境更加複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加強和創新群眾工作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應充分認識到,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根本途徑。群眾工作的本質是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群眾工作的理念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群眾工作的根本途徑是知民情、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群眾工作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這些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當前我國社會建設領域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應充分認識這項重大戰略任務的艱巨性、複雜性和長期性,發揮群眾工作這個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把群眾工作貫穿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全過程,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
首先,從社會管理的主體來看,需要群眾廣泛參與,社會管理也包括社會治理和居民自治。我們要建立的社會管理格局,是“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這是一個完整的、係統的關於社會管理體製機製的表述。黨委總攬全局、政府負責實施、社會各方協同、公眾廣泛參與,四個方麵缺一不可。目前在實踐中,一些領導幹部對前兩個方麵比較熟悉,對後兩個方麵則相對陌生。如果簡單地認為社會管理的主體就是政府,把社會管理混淆為政府管理,以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就是加大對政府管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把政府管理的力量貫徹到社會各個領域,那就會重蹈管理成本無限增長和政府包管一切社會事務的老路。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製的過程中,在黨委領導和政府負責的前提下,應發展壯大社會組織,引導和強調事業單位和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加強社區建設,夯實社會管理基礎,注重發揮工、青、婦等人民團體和行業協會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麵的重要作用,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在居民自治、化解社會矛盾、參與社會管理等方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