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世界經濟發展趨勢與中國對策(1 / 3)

張宇燕:中國和平發展麵臨的國際經濟環境及其挑戰

【編者按】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在《求是》2011年第22期發表《中國和平發展麵臨的國際經濟環境極其挑戰》。文章從三個方麵論述了當前世界經濟環境的現狀,指出深入和準確把握該現狀,對我們更好地把握發展機遇,成功應對挑戰,實現“十二五”規劃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同世界的聯係日益緊密,國際金融危機更把我國推到了國際社會的前台。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中國和平發展麵臨的國際經濟環境發展變化,對於我們更好地把握發展機遇,成功應對挑戰,實現我國“十二五”規劃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1.發達國家債台高築,經濟複蘇乏力。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來勢凶猛且影響深遠,主要發達國家身陷重重困境。一是麵臨居高不下的債務壓力。在歐元區,2010年以來,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五國信用評級先後被下調,主權債務危機在歐元區繼續蔓延。美國債務總額超過其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主權信用評級也被首次降級,引起全球股市劇烈波動。美國今年第二季度增長1.3%,預計發達國家全年增長將放緩到2.2%。二是受人口老齡化和高失業率困擾。2009年經合組織國家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14.4%,失業率達到8.2%。三是受困於消費萎縮且投資增長緩慢。受這些問題的拖累,世界總需求不足將成為一個中長期現象,並引導全球經濟進入一個中低速增長時期。

2.新興經濟體的整體崛起正改變世界經濟結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2010年新興與發展中經濟體按購買力平價計量的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的份額達到47.7%,比1990年增加16.9個百分點。從今後的發展趨勢看,以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仍然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據世界銀行最新預計,發展中國家今年全年經濟增長將達到6.3%。這樣的發展正在逐步改變世界經濟格局。世界經濟發展的這種大轉變,提出了新的全球治理需求。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參與的20國集團機製應運而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管理由發達國家主導和壟斷的局麵開始發生變化,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在這些國際機構的投票權和發言權增大。

3.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增大。從國際金融市場的角度看,未來一個時期將會麵臨巨大的調整壓力。美元、歐元、日元彙率處於不穩定的變動中,尤其是美元,其霸權地位遭遇嚴峻挑戰。目前的發展趨勢已經表明,美元的貶值趨勢會繼續發展,國際金融市場也會長期處在不穩定狀態。鑒於中國持有的美元資產數額巨大,且主要集中在美國債券市場,任何大的變動都會導致金融市場過度反應,導致美元資產大幅縮水。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穩定為我國企業和金融機構“走出去”帶來更大的風險,彙率風險、信貸風險、投資風險都較前增大,這要求中國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必須提升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

過去30年,中國的經濟成功發展是在一個相對寬鬆的國際市場環境下實現的。但是,現在的世界經濟和需求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國際金融市場也動蕩不穩。我們一定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增強風險憂患意識,更加自覺地統籌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推動向內需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世界市場構建新的平衡,牢牢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動權,為中國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裴長洪:嚴峻複雜的世界經濟蘊涵挑戰和機遇

【編者按】2012年1月13日《人民日報》第七版刊登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長洪的《嚴峻複雜的世界經濟蘊涵挑戰和機遇》一文。文章分析了當前世界經濟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給中國帶來的挑戰,以及提出通過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來把握機遇。文章共三部分,本書收錄本文時節選了其中的第二部分。

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新機遇

提升我國經濟實力的新機遇。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新興市場國家先於發達國家走向經濟複蘇,在世界經濟和貿易的增量貢獻中首次超過發達國家。在國際金融危機最嚴重的2009年,西方發達國家都出現了程度不同的經濟衰退,而我國則實現了8.7%的經濟增長率;2010年我國的GDP約為5.88萬億美元,占全球的9.3%,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預計2011年我國經濟增長率將超過9%,經濟規模將達到6.35萬億美元,占全球比重將上升到9.7%。2010年我國貨物出口1.58萬億美元,約占全球的11%;預計2011年貨物出口接近1.90萬億美元,占全球比重上升為12%左右。不言而喻,國際金融危機使西方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實力對比發生明顯變化,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明顯提高。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機遇。通過參與經濟全球化,承接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並擴大出口貿易,外需對我國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從1978年至2008年的31年間,在我國的總量需求中(按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計算),外需的比重達到14.64%。國際金融危機在相當程度上破壞了世界經濟的循環格局,使我國既有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持續。2009年以來,我國經濟之所以仍然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根本原因是需求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增長完全是依靠內需實現的。這說明,我國已經初步找到了依靠內需實現經濟增長的新途徑。在未來兩三年內,外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能持續為負數,需要我們繼續在依靠內需實現經濟增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不斷探索,尋求更多辦法,取得更大進展。

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新機遇。首先,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在逆勢中取得進展。中西部地區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延續了我國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部分省市出口貿易超高速增長。沿海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速。大量來料加工裝配生產線轉為企業法人,即轉為進料加工貿易,從而帶動了境內產業配套和增值活動。2001年來料加工裝配出口占全部加工貿易出口的28.6%(上世紀80年代占50%以上),2010年下降為15.2%,2011年再下降到12.9%。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許多進料加工貿易企業探尋加工貿易產品轉內銷的途徑,2010年廣東加工貿易轉內銷已達11000億元人民幣。加工貿易企業有的從加工勞動密集型產品向加工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升級,有的從簡單的委托加工向設計加工升級,這兩種升級使進料加工貿易的境內增值率大幅度提高。其次,引進來和走出去同步增長得以實現。境外投資者看好中國市場,2011年前11個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1037.6億美元,同比增長15%左右。與此同時,我國企業海外投資連續9年保持增長勢頭,年均增速達到50%左右,從不足10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590億美元。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11年世界投資報告》,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占全球當年流量的5.2%,居全球第五,首次超過日本、英國等傳統對外投資大國。再次,積極參加全球經濟治理的條件更為有利。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已經從國際規則的被動接受者成長為規則製定的參與者與建議者,為改善全球貿易治理、維持國際貿易體係平衡發揮了建設性作用,成為多邊談判的重要平衡力量。10年來,我國主動參與國際規則製定,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遞交了100多份提案,其中單獨遞交的提案超過半數,在各個層麵為推動建立多邊貿易機製作出了實質性貢獻。在20國集團峰會的經濟協調中,中國的積極作用日益顯現,中國關於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的建議為世界各國所普遍關注。

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係中步入上升期的新機遇。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西方發達國家許多大型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陷入困境,而我國金融體係穩定,流動性充裕,經營穩健,不良資產處於較低水平,加上規模龐大的外彙儲備,使我國開放型經濟具有極強的抵禦風險能力,不僅保障了金融市場有序運行,而且保障了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目前人民幣是世界上最堅挺的貨幣之一,隨著跨境交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擴大,預計到2011年底大約百分之五到六的貿易額將使用人民幣結算。同時,人民幣在海外作為投資工具也開始試驗,除了已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還會出現新的人民幣債券市場以及更多的人民幣資產持有人,有的國家將人民幣作為官方外彙儲備。人民幣成為新的交易工具出現在國際金融舞台和世界貨幣市場上,將為我國以人民幣為依托發展開放型經濟、參與經濟全球化、抵禦國際金融風險以及改革國際貨幣體係奠定堅實基礎。

樓繼偉:世界經濟複蘇需要創造新增需求

【編者按】2011年11月29日《人民日報》第八版刊登了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樓繼偉《世界經濟複蘇需要創造新增需求》的文章。文章分四個部分說明了保增長、促穩定應該成為應對當前世界經濟麵臨重大風險、市場動蕩不安的方向。

目前,全球經濟形勢仍然十分嚴峻。為解決世界經濟麵臨的迫切挑戰,在前不久結束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戛納峰會上,二十國集團的領導人們重申將致力於共同協作,下定決心重新激活經濟增長,創造就業,確保金融市場穩定,促進社會包容。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也提出,在強勁、可持續、平衡這3個目標中,確保強勁增長是首要。在當前世界經濟麵臨重大風險、市場動蕩不定的情況下,保增長、促穩定應該成為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