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說包龍圖——包拯被稱頌的原因及其流演(2 / 3)

包拯家訓碑包拯除對國、對君忠心耿耿外,主要的業績是他的明察善斷。

《宋史》中記載有一例包公斷案。包拯出知天長縣時,遇到了一樁棘手的案子。某日有一農民來到縣衙,狀告歹徒割去其家耕牛的舌頭,請求捉拿罪犯。割去牛舌並無財利可圖,故包拯推斷此事必屬怨家的報複行為,於是命農人宰牛賣肉以引罪犯上鉤(宋代宰殺耕牛屬違法)。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者見牛主殺牛,欲加其罪,果然前往縣衙首告,遂自投羅網,疑案立破。

不僅鄰裏之爭的小事包拯能勘後立破,就是震驚朝野的驚天大案,也同樣顯示出他的才智。

皇祐二年(1050)四月初的一天,京城忽然來了一個廬山和尚,姓全名大道。他帶著一位風度翩翩、儀表堂堂的青年,聲稱這名青年是當今聖上的皇子,要麵見皇上。這個消息不啻一聲驚雷,一下子轟動了京城。

仁宗皇帝聽到奏報此事後,馬上命令翰林學士趙概和知諫院尹包拯進行調查。包拯鐵麵無私,斷案如神,深得仁宗皇帝信任,接到此案之後,知道非同小可,遂深究追問。終於找出破綻,弄清了真相。

原來這位青年名叫冷青,其母王氏本來是仁宗皇帝後宮中的一名宮女,熟知宮內情形,後來因偶犯小過被貶出宮去,生計無著,嫁給一個名叫冷緒的郎中為妻。婚後,王氏為冷緒生有一子一女,此子即為冷青。冷青自幼缺少家教,既不願意讀書,又不願意勞動,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東遊西蕩,無所事事。後來竟離家出走,四處漂泊,到了廬山。和尚全大道得知冷青是宮女之子,遂將其收留。全大道深知此時皇室正為繼承人著急,王氏在宮中的經曆又有隙可乘,倘若把冷青調教一番,再用花言巧語騙過皇上,說不定自己因此名利雙收,飛黃騰達呢!於是他便和冷青在密室中日夜謀劃,時時演練,隨後把冷青打扮一下,下了廬山。哪曾想,剛入京城便遇上了智謀過人的包大人,露出了馬腳,兩人全被誅死。“假皇子”的鬧劇才收了場。

@@懲惡揚善拯民疾苦

慶曆四年(1044),包拯授監察禦史不久,就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貪贓則是“民賊”。他不畏權貴,先後彈劾了販賣私鹽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驅使士兵為自包拯墓碑己織造1600餘匹駝毛緞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陽)知州任弁。還彈劾過宰相宋庠等。他還曾七次彈劾王逵,三次彈劾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

王逵本是一個地方小吏,為了結交上層,他隨意增加賦稅用來行賄,曾經一次就多收稅30萬貫。在他任荊湖南路轉運使時,許多百姓被逼得逃到少數民族居住的山洞裏。他被調往池州後,當地百姓聚合慶賀,城裏數萬家居民接連三天張燈結彩。包拯得知後便上書彈劾他。但朝廷卻把此事壓下,不了了之。而王逵懷疑告發他的是前任洪州(今江西南昌)知州卞鹹,於是製造冤獄,逮捕卞鹹,因此事被牽連的達五六百人之眾。包拯便第二次上書彈劾。經查實後,王逵被貶為徐州知州。可王逵與宰相有舊交,不久,又被提拔為淮南轉運使。王逵也越發肆無忌憚。包拯便又連續五次上書彈劾,甚至不惜與皇帝在廷上爭辯,譴責王逵“累任皆慘虐不法,降黜差遣,縱該赫宥,不可複任原職,乞追還敕命”。而且批評皇帝:“今乃不怕人言,因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就這樣,包拯共彈劾王逵七次,終於使仁宗罷免了這一貪官。

合肥包公祠包拯對於忠心耿耿、年富力強的清官卻大加褒揚、推薦。如楊邠、王鼎、王綽三人皆為範仲淹提拔的人才,曾分別擔任江南東路轉運使、提點刑獄和轉運判官,因任內嚴懲貪贓枉法的官吏而有“江東三虎”之稱。後受守舊權臣的嫉惡,被降任知州,不得再任轉運使等監司之官。包拯雖由守舊派人物王拱辰薦為禦史,卻不為政派所囿,極力主張複用三人,終於使三人先後又被起用為荊湖南路轉運使、河北路提點刑獄、江西路提點刑獄。

因為包拯為官剛直不阿,不畏權貴,所以那些達官顯貴們不得不收斂了許多。他們都非常懼怕包拯。因為包拯不苟言笑,所以人們都說想要讓包拯笑,比讓黃河變清還難。連婦女兒童也知道他的名聲,都稱他為“包待製”。京城流傳著這樣的童謠:“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曆史上,包拯確實是一個時刻關心百姓,解民於倒懸的好官。《宋史》中記載:“秦隴斜穀務造船材木,率深取於民;又七州出賦河橋竹索,恒數十萬,拯皆奏罷之。”包拯的幾道奏折,就為百姓們減去許多額外的賦稅。人們能不讚頌他嗎?像這樣的事情,在《宋史》中是使用了大量的筆墨的。

包拯曾說過:“民者,國之本也,財用所出,安危所係。”隻有減輕百姓負擔,才能長治久安,利國利民。皇祐元年(1049),包拯出任三司使財政官,更是時刻關心民間疾苦。包拯上書給仁宗皇帝,要求罷掉“天下科率”,減輕賦稅。他在巡視山西時,發現漳河兩岸的邢、洛、趙三州(現在的山西中南一帶)萬頃肥沃農田被當成軍馬牧場使用,而軍糧卻從外地遠道運來,費時費力又耗費國財。他立即上書請求歸還耕地,此事得到了仁宗的首肯,糧食和馬料都得到了解決。

在擔任三司戶部副使時,包拯常不辭辛勞體察民情,救民於水火。一年江南地區發生旱災,他了解到情況後,立即下令開倉放糧,以解燃眉之急。按照慣例,開倉放糧必須事先請示皇帝。但將文書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來,要幾個月的時間,到時候百姓不知要餓死多少人。所以,包拯一邊派人急奏朝廷,開封龍亭同時果斷地開始放糧,終於使很多百姓免於災難。還有一次,江淮地區大範圍受災,百姓缺糧斷炊。地方官吏們卻為了政績,隱瞞災情,置人民生命於不顧。並且還逼迫百姓們交糧賣米。包拯了解到災情後,寫下了《請救濟江淮災民疏》,要求立即糾正不法官員誤國害民的行為,並予嚴懲。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包拯從此被江淮人民稱為“再生父母”。現在仍在上演的戲劇《陳州放糧》就是根據此事編寫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