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風使舵終成黃粱——“六賊”之首蔡京(2 / 3)

為了把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蔡京在當上宰相的第七天就仿照王安石變法時的三司條例司舊例,設置了“講議司”,自任提舉。全國的大政方針都由講議司研究決定。每次商議時蔡京派自己的僚屬三人主辦。這樣,蔡京就控製了全國的權利。蔡京還根據自己官爵的變化隨時改變政府的權力結構。任左相時,他就將左右相改稱為太宰、少宰;當三公時,便宣布三公為“真相之位”。他怕諫官向皇帝上告自己,就發明了“禦避密進”的說法:讓徽宗照抄自己起草的稿子,稱為“禦筆手詔”,誰敢違詔議論,就以違旨論罪。為了鞏固相權,蔡京把長子蔡攸安插在皇帝周圍,升到三公之後,他還將次子安排作禮部尚書,又將三子招為徽宗的駙馬。蔡氏父子把持了朝政。蔡攸天天陪徽宗一起遊玩嬉戲,並隨時按照蔡京的意思用花卉怪石、籠禽檻獸來討好皇帝。

蔡京的地位鞏固後,便開始打擊他的政敵。元祐年間他投靠過司馬光,但因沒得到重用而懷恨在心,上台後就將司馬光、文彥博等128人列為“奸黨”,並讓徽宗將“奸黨”的名字刻在端禮門示眾。同時他又把哲宗時的舊臣按“同己為正,異己為邪”的標準劃分為正上、正中、正下以及邪上、邪中、邪下六等,結果有540多人被列為邪等,元祐舊臣幾乎都被蔡京貶謫、驅逐、流放或處死。崇寧二年(1103),蔡京又自書黨籍大碑“元祐奸黨碑”,元黨籍碑命令各州縣仿刻並且放在長吏的廳堂中。為防止政敵互相之間聯係,蔡京規定不準他們在同州居住,黨人子弟與被列名的邪等人不準到京師;皇室不準與元祐黨人通婚等。蔡京還不斷尋找敵對官僚的錯誤,把他們列名黨籍,以便罷職遠貶。凡是反對自己的,蔡京都加以殘酷殺害。有個名叫方軫的士人,因上告蔡京,被削籍流放到嶺南。蔡京與官吏劉逵有怨,就派開封府尹李孝壽為鑄錢一案加害於劉逵的親戚,結果受株連者達千人以上。後禦史沈畸再次審理,他秉公昭雪,釋放了700名無辜的人,並感歎地說:“為天子耳目司,而可傅會權要,殺人以苟富貴乎?”蔡京聽到後大怒,就將沈畸貶官信州(江西上饒)。

蔡京深知自己的升降全部取決於皇帝的好惡。為討好宋徽宗,蔡京提出“豐亨豫大”的說法。豐、亨、豫、大,取自《易經》卦名,意思是國家富裕,國運亨通,君臣可以快樂地享受。蔡京的這個提法正好迎合了縱欲無度的宋徽宗的心意。

蔡京入相的第二年,便開始大興土木,為徽宗營造宮殿苑囿,幾年中先後造成了景靈宮、延福宮、九成宮、元符殿、保和殿、福寧殿、明堂、艮嶽山、曲江池等多項工程,其中以“艮嶽”工程最為宏大。艮嶽重巒疊嶂,千奇萬態,南鄰南山,北接景龍江。山外造芙蓉城,山北挖曲江池。在深山之中,森林密布、麋鹿成群,花竹異石、樓觀台榭不可勝數。在施工期間,童貫等五人親自分任工役,爭相以侈麗高廣互相誇耀。不久蔡京又秉承宋徽宗的意旨,在朝廷設立了造作局,在蘇州設立應奉局,征購全國的奇花異石以點綴皇室。運送花石綱的役夫數以千計,沿著淮、汴兩河北行,所經過的州縣都苦不堪言。蔡京書法運一塊石頭入京要花費30萬貫,許多民戶為此傾家蕩產。蔡京又叫苑圃仿照江南村居野店,收集各種珍禽異獸放養其內。到了夜間,獸鳴禽驚,宛如身處山林陂澤之間。

宋徽宗多才多藝,除不懂政治外,聲色犬馬、琴棋書畫無所不好。因皇帝喜好時樂,蔡京就讓自己的門客劉昺擔任大司樂,將舊律舊樂進行改造。徽宗聽後,龍顏大悅。從此又建立音樂機構“大晟府”,派蔡攸主事。

蔡京自己的生活也是極為奢侈。他妻妾成群,日有聲色。他家的廚師分工很細,有的隻管切蔥花,有的專報菜名。報菜名時叫到“菜羹”時,因發音與“蔡京”相近,要改叫羹菜。他喜歡吃鵪鶉羹,每吃一次要殺掉幾百隻鵪鶉。有一次蔡京請“講義司”的幾百名官吏吃飯,叫廚師做蟹黃饅頭,每個價值就達1300多貫。因其生活豪華舒適,引得徽宗七次登門做客。蔡京“侈大過製”,無君臣之分,花石綱雖然是打著皇帝的旗號進行的,但實際入帝苑的最多也就是十分之一,大部分成了蔡京、王黼等人的私產。蔡京的府第在城東,周圍幾十裏,為建“西園”又毀掉了幾百間民房。事後蔡京問西園與東園相比哪個最好?家仆焦德回說:東園樹木繁茂,望之如雲;西園拆屋民苦,淚如雨下。可以稱為東園如雲,西園如雨。蔡京作生日,天下州府都要進獻金錢方物。因其數量多,必須以每十船編為一綱,稱作“生辰綱”。生辰綱、花石綱,榨盡了百姓脂膏,使北宋的社會危機日益加深。

北宋後期國家財政一直十分緊張。他們君臣上下大造人間樂園,那麼錢從何而來呢?這都是蔡京搜刮百姓而得。

為滿足徽宗驕淫侈靡的需要,蔡京從民間巧取豪奪,掠取了大量的財富。當宰相以後,他一直是以變法派自居於朝廷內外,但他隻是把新法當做掠奪百姓的手段而已,王安石辛苦創建的新法已麵目全非。例如,方田法本來是增稅的措施,蔡京認為它能“步畝高下,方丈不可隱”,有利於撈財,於是便托詞是先帝“遺誌”讓民納稅。結果有勢力的人家借機瞞田,造成新稅不均,地少的人家反而要負擔起瞞田者的稅款。又如,免役法的本意是解決百姓的疾苦,蔡京卻以此大刮民財,而且將官戶所減收的錢均攤到平民百姓頭上,加重了貧窮百姓的負擔。蔡京執政時,鑄錢十分混亂,當十錢、小平錢來回改變,鐵錢、夾錫錢不斷新鑄,吃虧者自然還是貧苦百姓。食鹽自古都是由政府壟斷專營,蔡京為了搜刮民財,頻頻改動鹽鈔法。他要鹽商把錢交給中央,換取“鹽鈔”後到地方買鹽,這樣鹽的利潤就歸中央所有。但因鹽鈔經常更換,往往要多花幾倍的錢,不僅使一些巨商破產,許多貧苦百姓也深受其害。此外他還推行榷茶法、增價折納法、和糴法等,都是要把錢財集中到朝廷手中,這就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為了撈取錢財,蔡京甚至規定出官價,公開賣官鬻爵,以至時有諺語雲:“三千索直秘閣,五百貫摺通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