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同文天祥到元營的吳堅、賈餘慶回到臨安,把文天祥拒絕投降的事回奏謝太後。謝太後一心投降,便改任賈餘慶做右丞相,到元營去求降。接受降表後,伯顏再請文天祥進營帳,文天祥痛罵賈餘慶,但投降之事已無法挽回了。
@@南天獨一柱遭擒敗猶榮
1276年,伯顏帶兵占領臨安。謝太後和趙出宮投降。元軍把趙押送大都(今北京),文天祥也同時在押。一路上,他一直在考慮怎樣從敵人手裏逃脫。路過鎮江的時候,他和幾個隨從人員趁元軍沒防備,逃出了元營,乘小船到了真州(今江蘇儀征)。真州守將苗再成聽到文丞相到來,打開城門迎接,並表示願意跟文天祥一起,集合淮河東西的兵力,打退元兵。守揚州的宋軍主帥李庭芝卻聽信謠言,認為文天祥已經投降,是元軍派到真州去的內奸,命令苗再成把他殺死。苗再成不敢違抗李庭芝的命令,隻好把文天祥騙出真州城外,將揚州的來文呈現給他看。
文天祥又帶著隨從連夜趕到揚州。到了揚州城下,才知道揚州正在懸賞緝拿他,文天祥等改名換姓,喬裝打扮,日行夜宿,曆盡千難萬險,終於從海口乘船到了溫州。其時,他得到張世傑和陳宜中在福州擁立新皇帝即位的消息,於是決定奔赴福州。
原來,小皇帝趙被俘虜到大都去後,趙的兩個哥哥,九歲的趙昰和六歲的趙昺,在南宋皇族和大臣陸秀夫的護送下逃到福州。張世傑、陳宜中之後也到了福州。三人決定擁立趙昰即位,是為端宗。
文天祥趕到福州後,向陳宜中建議,從海路進攻元軍,收複兩浙地區。但是陳宜中認為這樣做太冒險。文天祥隻好到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都督府,招募人馬,準備反攻。隨後轉移至汀州(今福建長汀)。
文天祥遣一支義軍取寧都(今屬江西);參讚吳浚取雩都(今江西於都),劉洙、蕭明哲、陳子敬等自江西起兵來會,聲勢大振。但因南劍州於十一月降元,陳宜中、張世傑等攜趙昰逃往海上。元軍得以長驅入閩,文天祥被迫移屯漳州(今屬福建),進攻江西之軍也相繼退出。
景炎二年(1277)三月,文天祥率軍複梅州(今屬廣東),整訓軍隊。五月,文天祥親率大軍進攻江西。六月,大捷於雩都,開府於興國(今屬江西)。文天祥的初勝,鼓舞了江西的抗元勢力。統兵數萬的江西安撫副使鄒鳳至興國相會;隱居撫州(今屬江西)家中的何時也聚兵入崇仁(今屬江西)返正,以應同都督;文天祥的元代武士複原圖兩個妹夫孫桌、彭震龍也從龍泉(今江西遂川)、永新(今屬江西)至興國會文天祥;分寧、武寧、建昌(今江西修水、武寧、永修西北)三縣豪傑皆表示聽從節製。文天祥因勢利導,分兵三路進攻:以督謀張汴等率兵數萬攻贛州(今屬江西);安撫副使鄒鳳率贛州諸縣兵攻永豐、吉水(均屬江西);招撫副使黎貴達率吉州諸縣兵攻太和(今江西泰和)。七月,文天祥所部收複贛州九縣,吉州四縣複,宋軍軍勢大振。寶慶(今湖南邵陽)的張虎、衡山(今屬湖南)趙瑤、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的張德興、傅高等,皆起義響應。元軍為進討文天祥,於江西隆興(今南昌)設行中書省。八月,李恒遣軍援贛州,以鐵騎衝擊圍城的趙時賞軍,宋軍潰敗。與此同時,李恒親率精兵偷襲同都督府,文天祥未料李恒突然進攻,倉皇北撤,欲與永豐的鄒鳳會合。不料鄒鳳軍已先行潰敗。文天祥退至方石嶺(今江西吉安東南)被元軍追上,部將鞏信為掩護其脫險,率一部兵擺疑陣全部戰死。退至空坑(今吉安境)時,宋軍被元軍擊潰,文天祥由小路得脫。趙時賞等亦於贛州撤退時,被俘死。張汴、劉欽為亂兵所殺。文天祥收集殘部屯駐南嶺(今廣東紫金南),整肅軍隊。至元十五年(1278),在潮陽(今屬廣東)與鄒鳳、劉子俊等部會合,軍勢稍振,乃進兵討盜匪陳懿。陳懿戰敗,引元軍攻潮陽,文天祥率部向海豐轉移,十二月二十日至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兵敗。文天祥自度難以逃出重圍,當即吞服所帶冰片自殺,在昏迷之中被元軍所俘。鄒鳳自殺,劉子俊被俘死,所部潰散。
文天祥的被俘,使支撐著南宋殘局的軍事力量喪失殆盡。
@@霜重知鬆節千古頌英雄
元兵把文天祥送到張弘範大營,張弘範假意殷勤,給文天祥鬆了綁,把他留在營裏,接著,就下命令集中水軍進攻抗元將領張世傑擁立宋皇室殘餘退守的厓山。
文天祥·謝昌元座右自警辭張弘範知道張世傑平日很敬佩文天祥,就要文天祥寫信給張世傑招降。文天祥說:“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張弘範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範。當張弘範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再強逼文天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