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多元一體:族群視野中的衝突與和諧·第三,族群認同及其演變的微觀分析。主要著作如巴斯的《族群與邊界》(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Prospect Heights:Waveland Press),主要討論了影響族群認同和邊界劃分的各種因素。又如沃特斯的《族群選擇——在美國的認同選擇》(Ethnic Options:Choosing Identities in Americ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主要是通過個案訪問從被訪者的訪談記錄中來理解和分析他們在族群認同方麵的變化、困惑和作出選擇的原因。這些研究中的核心問題是被訪者自身的族群認同意識和族群成員日常交往的社會網絡。

第四,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族群關係專題或個案的實證研究。如比恩和弗裏斯比的《種族、族群的人口學研究》(The Demography of Racial and Ethnic Group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8),從人口學角度係統研究族群差異和族群關係。霍洛維茨的《衝突中的族群》(Ethnic Groups in Conflict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從政治組織和政治衝突角度來研究族群關係。

我國學術界的族群及其族群關係研究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麵。

第一,對民族與Ethnic Group的翻譯及族群概念適用範圍的討論。對Ethnic Group漢譯,阮西湖反對將其譯為族群湖而認為應譯為民族,他認為“族群”是指那些尚未發展成為民族的人們共同體。但大多數學者認為Ethnic除了指“民族的”以外,也可以指種族的、部落的、民族或國家的以及某一特定文化群體。而對於族群概念適用範圍,大家也認為族群更多地強調其文化性,其根本在於文化上的自我認同;而民族則強調的是政治性,民族從形成到發展都與國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這兩個概念在外延上同樣存在著差別。族群相對於民族而言,其適用範圍可能更廣一些。族群概念憑借其內涵相對確定、淡化政治色彩和相對寬廣的適應性等特點,在學術界已得到了廣泛認同,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有取代民族概念的趨勢。

第二,族群理論的譯介及探索。我國的族群理論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主要工作還是大量的翻譯和介紹西方的族群理論。如馬戎《當代西方民族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一書和周大鳴《論族群與族群關係》、王希恩《民族認同與民族意識》等論文。此外,馬戎近年出版的《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係研究》一書是此方麵的集大成之作,此書吸收了人口學、政治學、種族與族群研究領域的相關理論、方法和案例,結合了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旨在把西方族群理論應用於我國族群研究之中。

第三,國內族群實證研究。國內學術界把關注的焦點由著重研究少數民族轉到注重對漢民族進行重新思考,並且注重對互動中的族群認同、族群關係研究。代表作有中山大學人類學係的《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和《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調查報告集》等。但就全國範圍而言來自田野調查的實證研究還不夠多,因而難以形成相關的理性結論,需要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