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現代化的迅猛發展,使得不同的人群聚居在一起。不同的人類群體的接觸更為頻繁,族群與其他各種組織和群體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複雜的多元的文化。在這種複雜而多元的格局下,族群內部成員的適應、族群之間的協調不僅影響局部地區,甚至波及全球,影響到了每個國家。如果一個國家的族群關係和諧,這個國家就可以通過內部的積極整合來不斷加強全體公民的凝聚力,從而降低社會管理與運行的成本,提高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效率,在經濟上變得強大昌盛。如果一個國家內部的族際關係衝突不斷,這個國家將會由於內部矛盾的惡性發展而導致社會離心力不斷增強,用於維持社會治安的財力、人力、物力即社會成本會明顯提高,這將增加政府開支以及民眾的稅收負擔。如果族群矛盾惡化為公開的政治衝突和分裂運動,那將會使整個社會分崩離析,並有可能導致內戰及引發外敵入侵,國家就會急劇衰弱甚至四分五裂。從持續半世紀的中東衝突到近來南斯拉夫危機,都說明了族群之間的衝突和協調已成為當代的首要問題。在這種形勢下,借鑒其他國家處理族群問題的經驗與教訓,研究我國族群關係的現狀和存在問題,探討如何能夠讓我國比較順利地度過經濟利益重新調整、民族主義回潮這個過渡時期,已成為我國當代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研究的主題之一。
族群關係的研究在西方社會學學科裏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曆史,有著豐富的研究成果和學科發展經驗,這值得我們借鑒。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族群社會學研究主要分為四個方麵。
第一,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族群關係演變的宏觀理論。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戈登的《美國人生活中的同化》(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一書,這本書中回顧了美國建國以來處理族群關係的社會目標的演變階段和每個階段的特點。他把美國處理族群關係社會目標的演變過程劃分為三個曆史階段:第一階段叫“Anglo-conformity”(盎格魯—薩克森化),目標是以早期移民主體盎格魯—薩克森民族的傳統文化為核心來同化其他族群;第二階段叫“Melting-pot”,即“熔爐”理論;第三階段叫“Cultural Pluralism”即文化多元主義。在這些討論中貫穿了作者對於族群關係的宏觀理論分析,以及對於族群融合—同化模式與衡量變量的討論。史密斯的《民族認同》(National Identity,Reno: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一書,作者從西歐和東歐地區族群和社會演變的曆史來探討“Nation”在各個地區和不同文化中的實際含義,以及“Nationalism”在今天人類社會中的作用。
第二,族群分層及其演變的宏觀分析。主要是把社會學的“社會分層”理論應用於研究種族、族群關係。如辛普森和英格爾合著的《種族和文化的少數群體》(Racial and Cultural Minorities),這本書主要是利用美國的人口普查和各類抽樣調查資料,來係統分析美國各個族群在教育、職業、收入、通婚、宗教等各方麵的現狀及宏觀發展態勢,以及美國政府關於種族、族群政策實施後的客觀效果。許多西方社會學家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族群矛盾的實質是社會階層之間的利益衝突。但是由於族群成員之間的文化認同而很容易使族群成為社會動員的單位,所以這些利益衝突有時以族群矛盾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果族群之間沒有明顯的社會結構差異,那麼族群矛盾就有可能被控製在文化領域而不會危及整體性的社會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