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化與族群間的文化衝突
現代化指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多層而同步轉變的過程,涉及人類生活的所有方麵。有諸多族群的國家和地方的現代化不僅包括政府主導的社會變遷過程,而且也包括不同族群傳統的變遷,也即文化的現代化過程。因而注重效率和效益的理性文化成為適應這種社會變遷的文化方向。許多陳舊的文化觀念、風俗習慣被打上貧困文化的標簽,被視為發展的障礙或是對發展沒有價值而被邊緣化。
族群文化相對來說是在一個更為封閉和狹窄的地域中,經過同一族人的世代延續而承襲下來的,它具有更明顯的保守性和封閉性。在這樣一種社會發展的浪潮中,族群文化在族群與族群之間的往來中,在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交流之中,在與西方理性文化的接觸之中,不可避免地要麵對衝擊與挑戰。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那樣:“現代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以市場經濟為推進力而勢如破竹衝向全球的‘全球化’進程,從根本上衝破了傳統的封閉性,極大地拉近了各個民族、各個族群之間的距離。同時各種差異直接碰撞、直接對抗,從而導致了新的矛盾和衝突。”一個國家內部各個地區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不可能完全同步。而對於一個多族群國家來說,其人口中各個族群的發展程度也不可能是完全均衡的。因而在種種碰撞與衝擊之中,一些相對落後的族群必然要融入變革與創新的大趨勢之中,其文化體係也要隨之被納入一套新的“現代”價值理念。主流文化得到政治、經濟力量和媒體等的支持,在族際文化交流中少數族群文化傳統通常隻能處於弱勢地位,許多少數族群的成員潛移默化地接受主流文化。從古至今,人類文化通過社會曆史變遷得以保留、再生或阻止衰退,而作為各族群主要特質的文化會以改善的形式發展、傳衍。這也是文化生命力的檢驗與展示。
“不同的文化相互接觸,可能產生以下的不同結果:第一是代替,接受了新的文化因素,以之代替原有文化因素,並發揮同樣的作用;第二是附加,新的文化因素加入原有的文化體係中;第三是整合,新舊文化因素通過整合而形成新的文化體係;第四是創新,產生新的發明,以適應變遷的需要;第五是喪失,失去自己的文化或其中的一部分;第六是抗拒,不能接受而予反抗。”兩種不同族群文化發生碰撞之後,會引起原有文化的變遷和相互影響。目前隨著現代化進程快速推進,從大的範圍來說,衝擊族群文化的是來自於西方的現代理性文化。這是由其近現代在世界經濟和政治上的強勢地位所決定的。換個角度來看,在中國由於漢族在人口、經濟和政治上的優勢,漢文化必然要成為其他族群所接受和共有的文化。可以說,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推進現代化進程所無法扭轉的發展方向。現代化的進程使得族群間文化的衝突、碰撞更加積累。從某種立場來看,隻有實現“標準化”和“趨同化”,一個民族或族群才能與世界的先進步伐接軌,才能通過競爭與選擇實現優勝劣汰,保證社會的向前發展。某些傳統文化的被淘汰是我們迎接新的科技、製度與文化觀念不得不作出的犧牲。但是麵對祖輩留下的曆史遺產,我們能夠坦然地任其在曆史的車輪下自生自滅嗎?這些文化遺留是否全都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麵對這些問題,當今很多學者認為現代化不一定就要實現族群之間的文化趨同,隻要采取適當措施,現代化和族群文化的多元性會是共生雙贏的。拿雲南麗江古城為例來說,距今800多年曆史的麗江古城因為特有的民俗風情、建築特色和曆史文化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政府出台了一係列法令法規保護古城居民的文化和生活習慣:隻允許消防車和垃圾車出入古城,城內居民的生活依靠人力車;為了保留古城風貌,當地政府對基礎設施做了全麵的維修改造,把所有的珠寶玉器商店、卡拉OK廳、舞廳、遊戲廳等全部遷出古城;為維護城內民族文化的氛圍,城區內建築是修繕如舊的納西族傳統民居格式的木樓。對於重點保護的民居,政府每年都有專項資金維護;對於一些非物質的民族文化遺產,如納西族獨特的東巴文化,被譽為目前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東巴文字,優美動聽的納西古樂這些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政府的倡導和關注下,在納西族學者和民間藝人的努力保護下得到了綿延不斷的傳承。由於對民族文化的嚴格保護和市場化運作的旅遊開發使麗江成了中國文化旅遊的王牌產品。文化的原生性和完整性使旅遊者獲得了完美真實的旅遊體驗。旅遊者對民族文化傳統的尊重、認同、向往也喚起當地群眾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增強其民族自尊心,使他們重視傳統文化的價值,從價值觀到外化的行為規範上以遵循民族傳統為榮,從而增強其保護民族文化傳統的自覺意識。麗江古城的例子說明了嚴格保護和適度開發,使族群文化和現代化發展獲得了雙贏的局麵。
(二)文化一體化與多元文化主義
隨著“經濟的一體化”、“政治的一體化”兩個一體化進程的將是“文化的一體化”。現代化是一種生產方式、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消費方式,它的發展會伴隨著一套新的“現代”價值理念。當主流文化得到政治、經濟力量和媒體的支持,在族際文化交流中少數族群文化通常隻能處於弱勢地位,許多少數族群的成員不得不接受主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