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經濟時代,世界主要國家的經濟周期波動明顯趨同。表麵看,這是由於全球金融動蕩造成的,實際上則是知識經濟發展的結果,與經濟一體化、貿易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電子信息技術進步密切相關。經濟周期不再簡單地表現為物質經濟和傳統經濟那種周期性波動。由於知識經濟的特性,信息服務業大幅度增長,科技、知識含量增加,傳統產業的衰退或複蘇對整個經濟周期的影響力減弱,並鈍化了服務業的波動。信息網絡化從正麵影響了商品流通、資金轉移和勞動者的流動,大大縮小了各環節各部門各地區間的不平衡,進而改變了其經濟周期波動。
經濟周期趨同化,使通過此消彼長來實現世界經濟平衡增長的因素減弱。如20世紀80年代拉美經濟停滯,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經濟的衰退和東南亞經濟的快速增長等,都說明當一國經濟發生困難時,可以通過轉嫁危機,利用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而使本國經濟盡快得到恢複。
以美國經濟周期對其他發達國家經濟周期的影響為例,說明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周期對其他發達國家經濟周期的影響。根據Backus,Kehoe和Kydland(1992)的研究結果,美國經濟周期與其他國家經濟周期的相關性可以分為以下四種情形:第一是強相關(兩國GDP的相關係數在0.7以上),包括加拿大和歐洲;第二是較強相關(相關係數在0.3―0.7之間),包括英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奧地利;第三是弱相關(相關係數在0.1―0.3之間),包括澳大利亞、瑞典、法國;四是不相關或負相關(相關係數在0.1以下或為負數),如芬蘭和南非。
三、經濟周期波動的國際傳導
20世紀90年代人類進入了互聯網時代,交往成本越來越低,全球金融市場連成了一片,國際貿易日益頻繁,金融活動更具有全球性,國際直接投資也越來越普遍。各國以自我為中心的國際關係受到了強大的挑戰,並出現了大量的貿易戰,各國各自效用的最大化必然導致世界整體利益受損,從而出現集體理性與個體理性的矛盾,即國際交往中的“囚徒困境”。高度敏感的國際資本流動孕育了高度風險的經濟與金融危機,各國已有的防止世界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的措施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信息通訊技術革命急劇地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和經濟交易成本,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出現了眾多的可供投資者選擇的花樣繁多的投資品。當代世界“熱錢”(Hot Money)湧動,導致了20世紀90年代新興市場頻繁發生貨幣與金融危機。在世界越來越一體化的今天,各國間的貿易活動和金融活動是世界各國經濟交往的主要方式。因此,各國如何選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貿易政策以應對高度風險的世界經濟環境,也成為當代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要課題。
世界經濟周期相似於國別經濟周期,又不同於國別經濟周期,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國家之間經濟周期波動的傳導(宋玉華,2004)。封閉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周期理論有特定的假設前提,就是國家間不能進行商品和資本的交換。而一旦將經濟周期置於開放經濟形態下,商品和資本的國際交換便成為經濟周期跨國傳導的渠道。隨著發展中國家越來越融入世界經濟之中,這些國家的宏觀經濟也越來越受到外部因素(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周期)的影響。一般而言,經濟周期主要是通過貿易渠道和金融渠道在國際上進行傳導的。
(一)貿易渠道
一般說來,發達國家的經濟周期通過貿易渠道傳導至發展中國家有三種具體的影響機製。其一,從總需求角度來看,由於各國的貿易聯係越來越緊密,外向型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周期越來越受到工業國總需求狀況的影響。發達國家的經濟放緩會削弱對從發展中國家進口商品的需求,這一點可以從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量與西方七國集團國家的經濟周期之間呈強正相關上看得出來。其二,從生產率衝擊來看,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而言,技術轉移是通過來自工業國的進口來實現的。因此,在與工業國有著緊密貿易聯係的國家中,技術擴散對這些國家宏觀經濟的波動的影響也較強。據估計,發達工業國家的生產率衝擊引起了發展中國家產出波動的5%~20%(Kouparitsas,1996)。其三,從貿易條件來看,國際商品價格的變化更容易受到發達國家經濟周期的影響,發達國家的經濟放緩通常會伴隨著許多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惡化(Mendoza,1995)。
可以從中國經濟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中國進出口貿易與國內經濟增長的關係來說明國際經濟波動對中國經濟的影響。1992年後,中國改革步伐加快,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強,推行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戰略,使中國的出口總量進一步擴大,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出口的擴大帶動了我國經濟的增長,同時也使得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越來越受到世界經濟的影響。出口增加推動了國內生產的擴大,投資收益率提高,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了國內投資的快速增長,吸引了大量外資。這一時期中國受到國外需求的影響,經濟開始擴張,中國的出口景氣在1995年初達到了高峰。麵對宏觀經濟的過熱,國家實行了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使經濟最終在1996年“軟著陸”。1997年,受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對外出口受到打擊,出現一定程度的出口衰退。同時,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為了減輕金融危機對本國經濟的破壞程度,紛紛實行貨幣貶值。中國政府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沒有實行人民幣貶值,從而使中國的出口受到嚴重的影響,進而影響到中國對外資的引進。中國經濟增長率1997年比上一年下降1.1個百分點,為8.7%,1998年經濟增長率進一步下降為7.8%,這一年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隻有5.1%。這說明,中國宏觀經濟由於受到國外需求下降的影響而出現下滑。1999年以後,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減弱,中國出口開始大幅度上升,2000年達到高峰。此後,由於美國經濟衰退和其他國家經濟的不景氣,導致國外需求下降,中國出口又陷入了衰退。中國經濟增長率1999年達到7.1%,2000年達到8.0%,出現上升,但在2001又下降到7.3%。經濟增長率的變化基本上與我國的出口周期相吻合。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為我國的出口鋪平了道路。國內產品質量和類別有了大幅度提升,產品結構不斷升級,為出口的大幅度上漲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同時,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經濟得到複蘇,國外需求旺盛,從而為我國大幅度出口提供了巨大的市場。2003年中國的出口增長率達到34.6%,2004年的出口增長率為35.4%。中國外貿依存度上升,出口大幅度上升促進了中國經濟進一步好轉,2003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達到9.1%,2004年達到9.5%。2005年,我國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4221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7620億美元,進口額為6601億美元,三者均居世界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