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畢竟是石頭,雖然有一部分能精雕細琢成為藝術珍品,但大部分難以改變其遺棄在荒山野嶺的命運。T族股票也畢竟是業績差的股票,即使重組其業績改觀也有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組就靈,且其能否有持續性也是一個問題。因此,投資者對T族股票要區別對待,對其是否有真實重組,力度如何,主業方向是否改變,有無並購可能,虧損的原因等幾個方麵進行認真研究,根據公開披露的信息,辨別真偽,不可貿然介入。尤其是現在上市公司的摘牌製度正式開始實施,T族股票的風險已日趨放大,廣大投資者應頭腦清醒,謹慎操作。如果沒有實質性的重組,沒有明顯的業績改善,投資者最好不要去碰T族股票,即使它們一天一個漲停也不眼紅,畢竟風險大於收益,沒有相當成熟的操作技術是難以把握的。對於喜歡參與炒作T族股票的投資者,業內人士提醒股民牢記一點,那就是漲幅較大的堅決不碰,哪怕將來這隻股票搖身一變成為另一隻億安科技也堅決不參與。要知道T族股票的重組真真假假、業績改善神秘莫測,不是一般的中小投資者所能掌握的,況且投機性強的股票炒上去後莊家隨時可能出貨。
市場需要跳樓機製。沒有跳樓機製,看似市場風險小了,其實反而大了;而有了跳樓機製,看似市場風險大了,其實反而小了。事物的辯證法就是如此,這是實踐已經證明並將繼續加以證明的。由此可見,對T族股票實行限漲不限跌的新規則以及摘牌退出機製,未必是壞事,這對於增強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從根本上保護廣大投資者的長遠利益會有好處。業內人士預期,股票跌破麵值,也許幾年後就能見到,上市公司破產,則將很快就可以領教!提前做好思想準備,就可以知道自己應該買什麼股票賣什麼股票。隨著國內二板市場的開放,中小企業上市也將變得容易起來,國內主板市場的那些垃圾股將逐漸跌到幾分錢,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有人甚至估計出現這一天的時間不會超過5年。因此,廣大中小投資者在進行股票炒作時,應該慎之又慎。河豚再好吃,但終究有毒,吃了會死人,我們不能貪一時的口福而丟了卿卿性命;同樣,T族股票不管有多大的能耐,有多大的漲幅,但終究是一虧再虧甚至再再虧的股票,隨時有破產倒閉或者被趕出市場的可能,我們不能為了一點價差而不顧風險的存在,結果使自己血本無歸。
不要被重組蒙住了眼
當前的中國股市,許多股民雖然不很了解重組,但卻一致看好重組,因為他們隻認一個理兒,那就是隻要有重組的消息,股價就會上漲,並且是大漲特漲,而不論這是一隻過去無人理會的垃圾股還是虧得一塌糊塗的ST甚至PT股。在他們的心目中,企業是一“組”就靈,股票是一“組”就漲。
但事實上,重組並不都是靈丹妙藥,許多上市公司通過重組並沒有改善業績指標與贏利能力,有的甚至還越“組”越虧,越“組”越差;而有的重組本來就是為了保住配股資格或者是避免戴上ST帽子弄虛作假製造的假重組、報表重組,因此許許多多的投資者滿腔熱情地追逐重組股,結果追到手的卻是一堆堆外表看起來燒得通紅實際上卻沒有多少熱量散發了的煤渣!
王先生就有著這方麵的深刻教訓。他見“成都聯益”在進行重組,便想當然地認為該公司會一炮走紅,股價會天天飆漲,哪知道上了假重組的當,公司基本麵沒有改善,股價則更是一跌再跌,讓王先生氣得翻白眼。
“成都聯益”是1997年3月6日上市的新股,上市後最高曾達到過17.80元,但好景不長,由於該股經營的鋼鐵行業不是很理想,發展受到明顯的限製,贏利能力不強,上市後一直處於慘淡經營的尷尬境地,其二級市場的股價也很快就跌到了5元多。1997年11月29日,該公司發布董事會重組公告,稱原來的第一大股東成都聯益(集團)公司將持有的61.61%的股權拆開,以40%股權協議轉讓給廣東飛龍集團有限公司,自己保留21.61%股權,廣東飛龍成為第一大股東。如此大手筆的重組,無疑要刺激股價上升,以致到1998年2月,該股股價便已漲到了12元左右。王先生就是在這個時候介入的。他聽人說新入主“成都聯益”的第一大股東廣東飛龍魄力是如何的足,重組的步伐是如何之大,而“成都聯益”的股價又還沒有明顯的大漲,與其他重組股相比明顯偏低,因此王先生認為這隻股票肯定還有很大的上漲空間,於是以12.60元的價格搶進4000股。不久後該股價格達到13元。但誰知這竟成了它的最高價,爾後即掉頭向下,4月27日以7.80元的價格配股除權後,更是一蹶不振,很快跌到了6元左右。王先生本來還期望通過重組後利潤增長來刺激股價,誰知不久後傳出該公司進行“假重組”的消息,這才使他徹底絕望,隻好割肉出局。
後來,王先生從中國證監會的調查中得知,“成都聯益”的重組確實是帶有欺詐性質的假重組。當時廣東飛龍僅付了800萬元,就取得了3421.6萬股“成都聯益”法人股,成為第一大股東。單從資產重組來說,這是一次典型的財務報表重組。並且在整個企業重組和資產置換的過程中,“成都聯益”的原主營業務——鋼鐵並未變賣和限製,廣東飛龍的介入隻是通過一項收購和組合後的財務報表才體現出來。而更讓王先生寒心的是,那個信誓旦旦的買主廣東飛龍竟是一個本身就負債累累的公司。當時該公司因為主營業務高速輪船客運、貨運受到高速公路競爭挑戰,業績不斷下滑,正不知到哪裏找米下鍋時,“成都聯益”讓他們隻花800萬元就順利實現了借殼上市套錢的目的。這是“成都聯益”病急亂投醫還是看走了眼呢?對此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條可以肯定,無論是“成都聯益”還是廣大投資者都為這種帶有欺詐性質的重組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曾經紅極一時的廣東飛龍集團有限公司曾漢林(法定代表人)因涉嫌詐騙“成都聯益”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的公司40%的法人股股權已受到法律的懲處,但當年的資產重組成為公司資產流失的“黑洞”已是無法更改的現實,投資者滿腔熱情投進去的血汗錢,也自然是打了水漂。看來,女怕嫁錯郎,股民則怕買錯股票,尤其是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假重組”股票。
點評
重組,是中國股市的一個最熱門的話題,其受人關注的程度,竟遠遠大於業績。一隻諸如“五糧液”那樣每股年收益超過1元的績優股,其活躍程度卻遠比不上那些雖然虧損但有一點重組消息的重組股。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重組是一劑靈丹妙藥,不管是什麼企業,什麼公司,隻要重組了,就都可以起死回生,可以飛黃騰達。因此,從1997年以來,資產重組題材股的炒作一浪高過一浪,讓那些業績優良的龍頭股與藍籌股都自歎弗如。
確實,幾乎所有的重組股——並且不論這重組是否成功——都在二級市場上有較好的表現,上漲百分之一百的不稀奇,上漲百分之幾百的也不少見。也正因為如此,上市公司熱衷於搞重組,投資者熱心於追重組,而莊家更是狂熱地炒作重組。重組,似乎是一股仙氣,吹到誰的身上誰就能騰雲駕霧得道成仙。“國嘉實業”,過去曾經是激光精密機械生產和銷售的實業公司,1998年經過資產重組後,變成了數據庫軟件開發與銷售,立即時來運轉,這個業績僅有幾分錢,價位僅為6元左右的三線股,在不過一個多月的時間,便一直拉到了40多元的令人瞠目結舌的天價,漲幅高達700%;“四川長征”原來也是一隻三線股,原主營業務為機械製造,資產重組改造後,其股價立即從幾元大幅漲升到20多元,直逼30元的天價,漲幅超過了400%;至於“億安科技”,更是創造了重組股價格暴漲的神話:以前不過七八元股價的冷門股,重組後股價如坐火箭升天,最高衝到了126元,成為中國第一高價股……
雖然重組搞得轟轟烈烈,熱熱鬧鬧,但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有真的重組,也有假的重組;有實質性的資產重組,也有僅僅是報表上的資產重組。有的“組”出了糾紛,有的“組”出了官司,有的“組”出了巨額虧損。“棱光實業”、“成都聯益”、“粵海發展”便是典型的例子。重組不成功,上市公司雪上加霜不說,許許多多跟風的中小投資者更是受害,他們滿腔熱情地追逐重組股,結果卻被不成功的重組套牢。
現在的中國股市,至少有2/3的上市公司都有資產重組題材,至少有1/3的上市公司正在轟轟烈烈地搞重組,但其中到底有多少是真的重組多少是假的重組,多少是實質性重組多少是報表性重組呢?對此我們不能不多個心眼。
目前,對投資者來說,找到一種簡便的方法識別假重組,顯得非常重要。純粹的報表重組隻能算是會計上的數字遊戲,對會計報表能夠起粉飾作用,但其贏利根本沒有持久性,如果投資者對此缺乏足夠的識別能力,就可能受其誤導,導致投資損失。有專家認為,下麵的指標可以幫助投資者識別假重組。
(1)從重組規模來看,假重組的規模一般不大,收購或出售的資產總額一般低於上市公司總資產的50%(一般是70%)。重組規模小,對企業未來的影響自然就不大。
(2)從重組的行業來看,假重組通常不會改變上市公司的主業。
(3)從重組雙方來看,假重組多發生在關聯企業之間,或者同地區的企業之間。
(4)從重組時間來看,假重組多發生在下半年,尤其集中在每年的11月、12月份。
(5)從高層管理人員來看,假重組大多不會伴隨高層管理人員的更換。
(6)從重組公司的處境來看,假重組的公司通常要麼已經麵臨困境或即將陷入困境,如兩年連續虧損;要麼需要進行配股,必須將淨資產收益率做到證監會規定的標準以上。
(7)從重組業績的持久性來看,假重組的業績通常隻能維持一到兩年,而真重組則可以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保持高速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投資者在辨析上市公司真假重組時,宜綜合運用上述指標,並結合其他相關的信息,以便作出正確的判斷。
總的來說,作為投資者來說,需要客觀認識重組,正確評價重組,特別是要消除那種公司一搞重組就會業績大增、股票大漲的誤會。要知道,重組也隻是資源優化配置的一個手段,它必須通過公司自身的機製改善和結構調整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而不是能讓所有上市公司都可以起死回生、飛黃騰達的靈丹妙藥;其次,股市也是一個形形色色的地方,在一蜂而起的重組浪潮裏,不乏掛羊頭賣狗肉的假重組,不乏通過關聯交易製造的報表性重組,也不乏張開血盆大口吞噬股民血汗錢的欺騙性重組。如果我們不分青紅皂白,不看真假虛實,而逢重組股就追,見重組股就買,則極易落入不懷好意者設置的圈套與陷阱之中。曾經一往情深地追逐“棱光實業”、“成都聯益”、“粵海發展”的股民,不就是被重組迷住了眼而跌進陷阱的嗎?如此深刻的教訓,值得我們認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