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三階教祖庭——百塔寺(1 / 2)

可從

百塔寺,我以前曾數次遊訪過。這些年來,百塔寺比起其他寺院那日新月異的增建和修葺來說,變化可謂太小了。不大的院子坐東向西,3間不夠間口的僧房,小小的院子正中有3間與民房無異的大殿,大殿東側那排僧房之間有個夾道,夾道北邊有孔小門可入東北側小院,小院內兩間小瓦房是僧舍與灶房。在西邊那巨大的古銀樹的映襯下,樹下小房愈顯小巧,小巧的房舍襯托出那參天古銀杏的高大,寺院自然無意,但客觀上倒是確實反映出它的特色來。

百塔寺,位於王莊鄉天子峪口,古時此穀稱梗梓穀,入穀近10裏,穀內有至相寺(亦稱國清寺),隋時,百塔寺為至相道場。由此而論,百塔寺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刹。

百塔寺不隻曆史悠久,而且知名度頗高,隋唐時此地是三階教信行和尚的塔院,所以是三階教的祖庭之地。此寺創建於何年,今說法不一。一種觀點認為此寺創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一種認為應是唐大曆六年(771)創建,如前邊所說“隋至相道場”成立,則此寺創建隋開皇十四年(594)應該無疑。唐大曆六年(771),該寺改名百塔寺,至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改為興教院。由此可知,百塔寺為終南山創建最早的佛寺之一。

信行和尚(540—594)為三階教創始人,他是魏郡人(今河南安陽),出家後廣涉佛經,四處周遊,禮塔拜佛,廣見多識,以後住法藏寺,受具足戒。他信奉頭陀苦行,並以身行之。隋開皇年初被召入京,住化度寺。隋開皇十四年(594)正月四日寂滅,後葬於終南山天子峪口,並樹塔立碑,此即信行塔院之始。後僧人仰慕信行和尚,圓寂後都葬於塔之左右,這樣年複一年,青塔林立,蔚為大觀,故以後寺院名為百塔寺。隋時為至相道場,宋太平興國三年(987)改為興教院。百塔寺不隻是三階教的祖庭,而且是華嚴宗大師弘法講經之地。唐朝初期,華嚴宗祖師杜順和尚曾住此寺,此間華嚴宗二祖智儼隨法順來到此寺,世稱智儼為至相大師,其著作在華嚴宗有重要地位的智正法師,在此住寺達28年,著有《華嚴疏》十卷。

為什麼寺以後又改名“百塔寺”,《陝西通誌》曰:“本唐信行塔院,大曆間僧慕信行者皆雯於塔之左右,故名百塔。”明趙嶇函在《遊城南》一書中,記述他遊百塔寺時曰:“又東南五裏為百塔寺,本信行禪師塔院,山畔,唐裴行儉妻庫狄氏葬塔尚存,係小塔。《記》所謂‘累累相比,謂之百塔’者,今止存三、五而已,殿前石幢經無可書,殊絕。”明趙嶇函文中所引《記》所謂“累累相比,謂之百塔”中的《記》,指宋張禮所著《遊城南記》,就是說宋代張禮遊百塔寺時,百塔寺還有累累百塔,趙嶇函遊時,百塔寺內已隻有三五座塔了。

原百塔寺保存有不少碑石,許多碑石都可以佐證百塔寺的曆史,比如化度寺僧海禪師方墳誌碑文就是如此。此碑為顯慶四年(659)二月正書,按《陝西通誌》曰:“僧海禪師,俗姓劉,綏州上縣人。永徽五年(654)卒,禪眾於信行禪師所起方墳,石原存城南百塔寺”,今佚。僧海禪師即“禪眾於信行禪師所起方墳”,說明在僧海禪師圓寂的永徽五年(654)之前,百塔寺已有不少靈骨塔,此說對百塔寺創建於大曆六年(771)是一個有力的批駁。在公元654年之前,百塔寺已眾塔累累了,怎麼又能說這時寺院還未創建呢?另據華度寺邕禪師舍利塔銘曰:“奉陪信行禪師□□靈塔”,此碑文是貞觀五年(631)十一月李伯樂製文、歐陽洵正文,此碑的存在又一次證明了百塔寺創建於隋當是無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