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鹹陽市委黨史研究室汪源

規律是客觀事物及其過程內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係,而共產黨的執政規律是處於執政地位共產黨的活動和建設的規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曆史過程中,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解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動力、對象等問題,開辟了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以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初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科學總結我們黨成立以來的曆史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鮮經驗的基礎上,科學地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把新時期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相結合的全部偉大成果集中起來,把黨經曆的新考驗、獲得的新經驗、引發的新覺醒集中起來,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並深刻揭示了其科學內涵。這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戰略思考。它創造性地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係。這個理論體係,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於執政黨的建設實踐,把執政黨的理論建設升華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係,並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聯係起來,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新境界。因此,以改革的精神建設黨,必須深化對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這是全麵建設黨的關鍵所在。

一、必須深化對黨執政資格的認識

這主要體現在黨的理論創新上。不斷創新的理論才能指導不斷變化的實踐。理論創新是共產黨保持執政資格的基本條件,黨的理論不是抽象的,更不是自封,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我們黨堅持與時俱進,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並豐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執政70多年的蘇聯共產黨之所以垮台,東歐劇變各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易幟,主要原因第一是蘇聯“體製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主要包括:長期存在的不適應商品經濟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積重難返的突擊發展重工業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戰略;社會主義民主與法製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錯誤;對外關係中的霸權主義和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的政策。第二,戈爾巴喬夫的政治體製改革是造成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糾正體製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其宗旨應是完善社會主義製度。戈爾巴喬夫推行的路線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亂和蘇聯的最終解體,根本原因在於其政治改革的指導思想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方向。第三,關於外部原因。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應包括兩個方麵:其一,“和平演變”戰略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長期的戰略,是任何社會主義國家不能掉以輕心的。其二,西方國家實施“和平演變”戰略所憑借的,歸根結底是其所擁有的經濟實力。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首先是從東歐開始的,東歐國家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後,都套用了蘇聯模式,從而形成了一種高度集中的管理體製。蘇聯模式本來是一種在非常狀態下實行的特殊模式,但蘇聯領導人戰後不假思索地“輸入”到東歐,其弊端日益顯露,因而也就陸續出現了改革蘇聯模式,走自己的路的改革現象,因此,包括蘇聯在內的蘇東地區先後不同程度地卷入了社會主義改革的浪潮之中,形成了不可逆轉的態勢。然而,蘇聯東歐的的改革並沒有達到完善社會主義的目的,相反,改革走進了死胡同,各種矛盾的激化達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終使社會主義失去了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共產黨政權喪失。從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中不難看出各國的執政理念仍停留在革命時期和執政初期黨的理論上,忽視了黨的理論創新,忽視了隨著執政時間的延續黨自身可能發生的變化。回顧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曆程,也曾經犯過錯誤,甚至遭到嚴重的挫折,但是我們黨始終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糾正錯誤,戰勝挫折。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在於我們黨有勇氣、有能力重新恢複、確立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路線,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所以,我們黨要經受長期的執政考驗,必須高度重視始終保持理論創新問題。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要譜寫新的理論篇章;既要發揚革命傳統,又要創造新鮮經驗。同時,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成為勤奮學習、善於思考的模範,一定要適應社會實踐與發展的要求,自覺地把思想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製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堅持與時俱進,不斷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指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