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趙亮
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程度、發展水平和高度。在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進程中,繁榮和發展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建設好、發展好,這是曆史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
一、改革開放促進了文化的繁榮發展
(一)傳統文化得到應有的繼承和發展,堅持了民族性
一是愛國主義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愛國主義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內涵,是一個曆史範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容。列寧說過:“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我們所講的愛國主義,作為一種體現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進曆史發展密切聯係在一起的,是同維護國家獨立和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聯係在一起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致力於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反動統治的鬥爭,把黑暗的舊中國改造成為光明的新中國。在現階段,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獻身於建設和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事業,獻身於促進祖國統一的事業。
改革開放30年,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愛國主義精神無處不在!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經曆了大大小小無數次的談判,香港、澳門終於分別於1997年和1999年回到了祖國的懷抱。1998年麵對南方曆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麵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麵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以及近期遍及八個省份造成幾乎災難性破壞的大地震,中華兒女眾誌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這些無一不是中華民族團結一心、患難與共的愛國主義精神、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體現。
二是民本主義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古代思想家傳頌的民本思想自古便注重人民的地位和群眾的利益。重民、愛民、保民是民本思想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現為體恤民情、洞察民意、順應民心、重視人民的力量。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樹立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便繼承和發揚了民本主義的優良傳統。
在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中我黨融合科學發展觀,提出的“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不斷深化對民本主義的理解,卓有成效地抵製了現實社會中肆意踐踏民意、損害群眾利益、貪汙腐敗等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官僚主義的不良風氣,更好地貫徹服務於民的社會理想,努力地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真正地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服務方針。
三是“和為貴”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整體的和諧統一,“以和為貴”的價值取向協調著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論語》中記載,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認為禮的運用貴在和諧,先王的治國之道,認為這是最好的,著重強調和諧的境界是人們追求的目標。
21世紀初,中國的崛起已經成為世界政治中最重要的因素,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閉幕,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受到空前的關注,對世界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也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在這樣的國際大環境下,中國提出了“和諧世界”的主題,這一理念昭示著中國對外戰略的轉變,是調整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提升當代中國對世界深刻理解和戰略選擇的總體把握,它將以自信的大國心態,開闊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不斷拓展中國對外開放的國際發展空間。這一新的命題的提出,乃是著眼於“兩個最大限度”:最大限度地增加世界的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世界的不和諧因素。
從思想淵源上看,和諧世界理念中的“和為貴”思想,不僅是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弘揚,而且是對20世紀50年代的“和平共處”、80年代的“和平發展”、90年代的“新安全觀”中的對話求安全、合作謀發展等共贏思想的豐富發展與具體應用,它們之間的核心部分是曆史與現代的傳承關係,是一個不斷延承、深化、創新的過程。
(二)國家文化形態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日益彰顯,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堅持了戰略發展方向
在當今世界,隨著知識經濟與科技革命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文化和科技在整個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作用的認識不斷提高和深化,知識、文化、價值觀念等在綜合國力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以文化實力為核心的軟實力影響著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發揮。誰掌握了先進的知識和文化,誰就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占據優勢。
21世紀,文化與經濟、政治和社會相互融合,文化與經濟、科技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對經濟社會的發展來說,文化的內在驅動力比經濟力、政治力具有更強的牽引作用,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文化要素作為一種軟力量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成為一個製勝的關鍵因素。因此,在世紀之初,黨中央審時度勢,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早在1991年7月1日,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就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嶄新概念,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在實踐上進行了新的探索,加深了對文化工作規律性的認識,進一步豐富了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的內容。
我國文化發展戰略的原則包括文化發展與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相協調的原則,即文化是一定時期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反映,又給予經濟、政治、社會以巨大的反作用。黨的十六大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之中。”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文化的發展要受到經濟發展的製約。然而,在現代化社會發展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人才的競爭。隻有搞好文化建設,不斷提高人的素質,經濟發展才有後勁。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四位一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製定必須堅持文化與經濟、政治和社會協調發展的原則,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是文化自身發展規律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