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業大學苗鵬凱孟鬆
緩解和消除貧困,最終實現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義不容辭的曆史責任。改革開放近30年來,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特別是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以來,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從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的2.5億人、貧困發生率31%下降到2005年的65多萬人、貧困發生率僅2.5%,平均每年減少貧困人口近900萬。(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在發展中消除貧困:中國發展報告》,中國發展出版社2007年12月版。)扶貧開發實現了貧困地區廣大農民群眾千百年來吃飽穿暖的願望,為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民族的團結、邊疆的鞏固和社會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
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陝西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商洛地區為例,我們看到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在實踐中的巨大作用,並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靈活性和政治原則性,即反貧困絕不能脫離開中國的國情,不能脫離開社會主義製度的本質規定性。
一、商洛的基本概況簡介
(一)商洛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
商洛,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位於陝西省東南部,秦嶺南麓,與鄂豫兩省交界。全區總麵積19292平方公裏,占全省總麵積的9.36%。商洛地形地貌結構複雜,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境內有秦嶺、蟒嶺、流嶺、鶻嶺、新開嶺和鄖嶺六大山脈,綿延起伏。嶺穀相間排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伸展,呈掌狀分布。主要河流有丹江、洛河、金錢河、乾佑河、旬河五大河流,縱橫交錯,支流密布,橫跨長江、黃河兩個流域。
商洛地區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素有“南北植物薈萃、南北生物物種庫”之美譽。據調查統計有野生油料、纖維、澱粉、林果、中藥材、化工原料等1200多種。宜林麵積00萬畝,占土地麵積的70%。有林地1500萬畝,木材蓄積量215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4%,是陝西省木材主產區之一。中草藥種類1119種,列入國家“中草藥資源調查表”的達286種。茶葉年產量40多萬公斤,連續15年被評為省優產品。全市已發現各類礦產60種,已探明礦產儲量46種,其中大型礦床15處,中型礦床24處。水力資源豐富,據勘測,地表水徑流量年均64億立方米,總流域麵積1.83萬平方公裏,水能蘊藏量80萬千瓦,可開發量30.2萬千瓦。
(二)商洛地區農村的現狀
陝西地處祖國內陸腹地,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省份,2006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260元和9268元,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3%和79%。從2001年開始,隨著《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的實施,陝西省扶貧開發進入了以穩定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和增加貧困人口收入為目標,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創造條件的新的曆史階段。新階段扶貧開發初期,陝西省確定了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50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7個,確定農民人均純收入在865元以下的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10700個,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000年底)在625元以下的未解決溫飽貧困人口382萬,625元至865元之間的低收入貧困人口435萬。截至2006年底,全省尚未扶持的重點村減少到4943個,貧困人口減少到464萬人,其中未解決溫飽人口減少到149萬人。
商洛作為全國少有集中連片的貧困市,全市7個縣區均屬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區,全市扶貧工作包袱重、難度大。2005年底,全市有貧困村1140個,有2000年底人均純收入625元以下尚未解決溫飽和625至865元之間尚未實現脫貧的貧困人口52萬人,分別占總村數的63.3%,占總人口的21.7%。2005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513元,僅占全國的46.5%,全省的73.7%。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僅800多元,遠遠低於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平均水平325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