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部文化: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
“西部文化”指中華文明的西部形態,不僅包括西部各民族曆史遺留下來、今天仍然存活於人們頭腦和生活中的傳統的精神文化,也包括物質層麵和製度層麵的文化。西部,這個從高山、大川、邊陲、荒漠、“胡漢雜處”等自然和社會條件聯係在一起的地區,自遠古時代起,就以黃河、黃土高原為依托,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單位和區域文化;至秦漢之後,又以絲綢之路為紐帶,顯示出與內地不同的文化特色。西部文化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形成、發展曾經起過重大、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中國西部是東方文化最充分、最集中得到表現的地方。西部是農耕文明和中國文字的起源地,是中華文明誕生的源頭。西部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主要源頭,其健康向上、兼容並蓄的風格創造了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頂峰,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起過決定性的推動作用;它與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和商業文化相輔相成,對形成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曾經起過重大、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西部地區作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個基地,是世界文化交流的樞紐。自秦漢以降的一千六七百年間,一直擔負著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是溝通中西文化的主要渠道。經過西部進入中亞的絲綢之路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象征,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長澤和俊對此曾做過高度的評價。他在著述中指出:絲綢之路是歐亞大陸的動脈、世界史發展的主軸,它把蒙古、我國西藏、蘇聯和阿富汗、伊朗、敘利亞和土耳其等地區連接在一起,並促進了該地區的發展。絲綢之路是世界文明的孕育地,中國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都在這裏開花,也可以說它是世界文明的母胎。中國西部還是惟一將世界四大古文化(即地中海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國中原文化)既相互隔離又從陸地上將其連接起來的地區。異域、異質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極大地豐富了東西文化的內涵,綻放出絢麗多姿的花朵,在西部沉澱下兩種文化交流的明顯痕跡,這是我國曆史上其他地區所絕無僅有的。
中國西部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熔爐。西部地區自古以來便是多民族聚居區,西部農、牧、商相結合的綜合性文化,具有豐富而複雜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與我國古代農耕文化和商業文化輔車相依,對形成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僅就此而言,西部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地位。
(二)西部大開發: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偉業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不但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也將對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它標誌著西部地區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因而具有重大的政治、社會和經濟意義。
1.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堅持社會主義本質的必然要求
在1992年春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中,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本質作了準確、凝練的科學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科學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核心論點和重要支柱。因而,這個概括被吸收入中共十四大報告中,為我們把握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提供了思想理論依據。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正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貫徹落實鄧小平“兩個大局”戰略構想的具體行動,對於縮小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加速實現全國各地區的共同繁榮和人民生活的共同富裕,將發揮重要作用。
2.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保證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堅實基礎
2000年2月,江澤民在廣東考察工作及參加高州市領導幹部“三講”教育會議、廣東省黨建座談會時,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這是世紀之交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建設的科學指南。
綜觀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在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的同時,我國地區間尤其是東西部地區之間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現不斷拉大之勢。1978年東西部年人均收入相差不過200元左右,但在隨後的20年改革開放時期,東部年均增長速度比西部高出四個百分點以上,1998年東部已達3600元,高出西部近3倍。從1983年到1995年,擁有關中平原和西部最大城市西安市的陝西省,居民人均收入增長水平卻處於全國倒數第二位。青海、寧夏、新疆等資源大省,盡管其能源、原材料工業的發展對全國宏觀經濟作出了較大的貢獻,但當地居民並沒有從這種資源導向的地區開發中得到較多的實惠。這種收入差距拉大的勢頭在1985年後呈直線上升特征。統計資料顯示,西部地區麵臨著嚴峻的脫貧任務,中、西部有12個省區的農民人均收入低於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922元(1993年)的水平,最低的甘肅為563元。這種狀況,使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惟一宗旨的中國共產黨麵臨嚴峻的考驗。
因此,作為處於執政地位的中國共產黨在世紀之交發出的西部大開發動員令,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重大政治承諾。西部大開發是中國共產黨麵向新世紀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是維護中國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根本措施,是保證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堅實基礎。
3.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加強國家統一、鞏固民族團結、保持邊境安寧的強大基礎
不少政治家和經濟學家認為,在一個統一的國家和地區,如果主要由於政策原因使地區經濟差距超過3:1,就會存在不穩定因素,經濟問題就容易轉化成社會和政治問題。一些國家由於地區間的貧富差距過大,導致民族分裂甚至國家解體,教訓極為深刻。我國發達與落後地區之間的差距也相當懸殊,以江蘇、甘肅兩省比較,1995年人均GDP之比為3.2:1,農村人均收入之比為3.34:1,國有經濟投入比為5.48:1,財政收入比為5.09:1,鄉鎮企業總產值比為21.1:1,實際利用外資之比為39.85:1。目前,我國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差距,已經導致大規模的勞動力跨區域流動、地區間的矛盾與摩擦加劇等經濟社會問題,影響到社會穩定和統一市場的形成。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東部地區主要是漢族居住的地區,西部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地,東西部的差距在一定意義上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差距,如果任憑這種狀況演化下去,久而久之會使生活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人們產生被遺棄的感覺,滋生離心傾向,給民族分裂主義者提供挑撥離間、製造事端的由頭。處理好東西部的關係在一定意義上也就處理好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係。隻有加快西部的發展,使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才能真正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民族和睦,維護國家統一和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