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是發展的基礎,像西部大開發這樣一個關係中國今後經濟發展和民族振興,引起全世界關注的重大的戰略決策,既需要有總體上的宏觀計劃,還必須有宏觀計劃指導下的具體規劃,這樣才能把握全局,總體協調,逐步推進。我們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這種計劃經濟和市場情況嚴重脫節,使經濟發展走過不少彎路,搞過不少重複建設。同時因為忽視市場的作用,商品供求信息得不到及時反饋,更無人去認真研究和解決這方麵的問題,因此形成連續多少年的短缺經濟。這種短缺經濟,是一種畸形的經濟,因為它不是生產水平低、物質資源不足造成的,而是因為計劃經濟這種體製造成的。其突出表現是,在不少商品嚴重短缺的同時,又有不少商品在庫房中嚴重積壓。這些問題在計劃經濟體製下產生,但恰恰是計劃不周或缺少認真規劃的必然結果。其嚴重後果,是導致不少項目時而“上馬”,時而“下馬”,群眾稱之為“窮折騰”。這種窮折騰既浪費人力、物力、資源、資金,又耽誤了我們寶貴的發展時間。在西部大開發中,我們一定要吸取這些教訓,從一開始就認真調查研究,製定出科學嚴謹、切實可行的規劃,千萬不要再搞盲目的重複建設。
規劃的製定,應該按三個層次進行。
1.總體規劃
製定總體規劃的原則是:既要在國家總體經濟規劃的指導下進行,同時也要從西部的地方需要、資源條件、發展前景出發。總體規劃的內容要詳實,要把發展什麼,怎樣發展,發展的時間、要求、方法、步驟等講具體,使投資者看了規劃,就能從總體上理出清晰的思路。
2.產業規劃
產業規劃是比較具體的規劃,因此一定要明確具體。基本內容是介紹本產業的規模、布局、開發的要求、要達到的目標以及本產業目前的狀況、所具備的資源優勢、生產形勢、市場優勢及存在的問題、今後的發展前景等等。產業規劃還應當把國家和當地政府對該產業的發展給予的支持、優惠條件、產業政策以及工商、稅務等政府部門對該產業如何管理,政府對該產業有無特殊要求等等講清楚。
3.項目規劃
項目規劃是更為具體的規劃,必須具體到能夠按照規劃進行操作的程度。項目規劃應該吸收各個產業、行業的專家、學者和該產業、該行業的企業家共同研究製定。項目規劃應該把項目從原料采購到產品銷售這一整套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進行核算,從而準確地計算出生產成本、利潤,使投資者一經洽談成功,便能很快簽訂合同。不要像原先一樣,隻是拿出一個項目的大體意向書,人家接觸後,因為沒有詳細東西,隻能簽署意向性的合同。要真正投資,還要從頭進行調查了解,否則就會出現花了許多錢,用了不少時間調查,而最後項目卻搞不成的結果。投資者認為政府用虛假情況套他們,而政府卻認為投資者沒有誠意,其根本原因,是我們沒有把規劃作詳細。
總之,無論是哪一種規劃,都要結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從環境保護、社會效益等因素綜合考察,不能顧此失彼,為今後的發展留下後患。
(三)大力完善各類政策
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也是西部大開發能否盡快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礎性工作。要結合經濟全球化和加入WTO後與國際接軌的要求,重新全麵清理我國原有的經濟政策。對已經過時的堅決廢止;對與WTO和國際慣例相矛盾的,則認真進行修改。這裏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廢止的,還是需要修改的,我們都應該將需要繼續執行的予以公布,而不是把清理後不再執行的那些政策的名單公布。因為我們公布的目的,是為了方便老百姓和投資者,讓老百姓和投資者了解我們的政策,在實際中貫徹執行,而不是為了讓他們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哪些政策不再執行了,哪些項目不審批了。在此基礎上,再製定符合我國實際、符合國際慣例和WTO規矩的政策,逐步完善我國的經濟政策體係。當前應重點完善以下幾類政策:
1.優惠類政策
這是當前最迫切、最需要的。黨中央作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決策後,西部各省(區)、各市、縣分別出台了不少優惠政策,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吸引資金和技術,加快本地開發步伐。這樣做出發點是好的,但實際效果並不好。製定政策是一項十分嚴肅的工作,既有嚴格的手續和程序,又要上下照應,前後連貫,左右協調,否則,極易出現矛盾。政策又具有穩定性,一項政策出台,就應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起作用,不能朝令夕改,隨心所欲。而一些地方偏偏就存在這樣的問題:出台的政策特別優惠,也把資金和技術吸引過來了,但過一段時間發現不行,因而隻得改變這些政策,以致為此和投資者鬧矛盾、打官司。投資者認為這是“開了門引資,引來資變臉”,甚至稱為“關門打狗”,造成惡劣影響。像這樣的優惠政策,有還不如沒有。因此,製定優惠政策一定要慎重行事,千萬不能引資前叫爺,投資後罵娘。
2.資金使用管理類政策
大開發必須有大投入。在西部大開發中,資金的投入肯定是多渠道、多來源、多形式的。隨著項目的建設和生產能力的形成,資金的進進出出、來來往往是很正常的。大量資金的頻繁進出,就有一個如何管理的問題。管理得太鬆了,容易發生漏洞,出現差錯,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銀行之間就會發生矛盾,甚至為不法之徒違法犯罪造成可乘之機;而管得太嚴了,又可能給生產經營造成不便,貽誤商機,以致引起投資者的不滿,坐失發展機會。因此,資金的使用管理政策一定要嚴格、合理、健全、入軌(符合國際規矩),而且要透明公開。
3.稅收和分配類政策
目前,我國的收費管理混亂,除了國家的稅收外,其他的收費種類很多,地方可以收,部門可以收,街道辦事處在收,農村的村委會也在收,甚至一些個人起個名目、立個招牌也去收。收費的標準也不一樣,沒有規矩,想收多少就收多少,這在一個法治國家裏是不可想象的。西部大開發要取得成功,必須從一開始就走上法製軌道,堅決杜絕亂收費。因此,國家要嚴肅規範稅法,統一稅種,該收的,由國家統一征收,除了國家規定的稅種外,其他一切地方和政府都不能稅外收費,使投資者和企業乃至群眾無所適從,給他們增加負擔。按照國家規定,應該由投資者和企業繳納的職工養老金、住房基金、醫療基金等,也要明確規定,及時上繳。在分配上,國家不幹涉企業,由企業自主決定。但國家要製定最低工資製度,無論是中企、外企還是合資企業,最低工資一定要保證。這樣,才能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特別是保護在外資和中外合資企業中工作的我國職工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