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蘇子瞻書
本文作於元豐元年(1078),時山穀任北京國子監教授,蘇軾知徐州。蘇子瞻: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軾時知徐州,山穀在北京任國子監教授。書:即書信。這封信作於二月,山穀並隨信附上《古風二首上蘇子瞻》詩,是蘇、黃二人在互相聞名後的初次通信。
庭堅齒少且賤〔1〕,又不肖〔2〕,無一可以事君子〔3〕,故嚐望見眉宇於眾人之中〔4〕,而終不得備使令於前後〔5〕。伏惟閣下學問文章〔6〕,度越前輩;大雅豈弟〔7〕,博約後來〔8〕;立朝以直言見排〔9〕,補郡輒上最課〔10〕,可謂聲實於中,內外稱職〔11〕。凡此數者,在人為難兼〔12〕,而閣下所蘊〔13〕,海涵地負〔14〕,此特所見於一州一國者耳。惟閣下之淵源如此,而晚學之士不願親炙光烈〔15〕,以增益其所不能〔16〕,則非人之情也〔17〕。借使有之,彼非用心於富貴榮辱〔18〕,顧日暮計功〔19〕,道不同不相為謀〔20〕;則愚陋是已〔21〕,無好學之誌,“予既已知之”者耳〔22〕。
庭堅天幸〔23〕,早歲聞於父兄師友〔24〕,已立乎二累之外〔25〕;獨未嚐得望履幕下〔26〕,以齒少且賤,又不肖耳。知學以來,又為祿仕所縻〔27〕,聞閣下之風,樂承教而未得者也〔28〕。今日竊食於魏〔29〕,會閣下開幕府在彭門〔30〕,傳音相聞,閣下又不以未嚐及門過譽鬥筲〔31〕,使有黃鍾大呂之重〔32〕。蓋心親則千裏晤對〔33〕,情異則連屋不相往來〔34〕,是理之必然者也,故敢坐通書於下執事〔35〕。夫以少事長〔36〕,士交於大夫,不肖承賢〔37〕,禮故有數,似不當如此〔38〕。恭惟古之賢者,有以國士期人〔39〕,略去勢位〔40〕,許通書者,故竊取焉。非閣下之豈弟〔41〕,單素處顯〔42〕,何特不可,直不敢也〔43〕,仰冀知察〔44〕。故又作《古風》詩二章,賦諸從者。《詩》雲:“我思古人,實獲我心〔45〕。”心之所期〔46〕,可為知者道〔47〕,難為俗人言〔48〕,不得於今人〔49〕,故求之古人中耳。與我並世〔50〕,而能獲我心,思見之心〔51〕,宜如何哉!《詩》雲:“既見君之,我心寫矣〔52〕。”今則未見而寫心矣!春候暄冷失宜〔53〕,不審何如?伏祈為道自重。
〔1〕庭堅:庭堅為黃庭堅自稱其名。齒少:即年齡相對於蘇軾來說比較小。賤:即地位卑賤。
〔2〕不肖:原意指兒子不像先輩,常用來指兒子不成器。後引申為不賢。《商君書·修權》:“公私分明,則小人不疾賢,而不肖者不妒功。”
〔3〕事:原為從事,做。後引申為奉事,為某人某事服務。《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寡人不佞,不能事父兄。”
〔4〕嚐:曾經。眉宇:指眉額,代指容貌,此處指蘇軾。
〔5〕備使令於前後:意為鞍前馬後效力。
〔6〕伏惟:伏著想。下對上陳述自己的想法時用的敬詞。唐·魏徵《十漸不克終疏》:“伏惟陛下年甫弱冠。”閣下:你,一種尊稱。此處指蘇軾。
〔7〕大雅:指才德高尚的雅士。豈弟:即愷悌,指安樂和易的樣子。
〔8〕博約:《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博,即以文獻典籍使其知識更加豐富。約,即以禮儀製度來約束其行為。後來:即後學之士,晚輩。
〔9〕以直方見排:為直言而被排擠,排斥。見,被。(hén),排斥。
〔10〕補郡:即出任地方州郡官。輒:就的意思。最課:宋代的體製,官員任滿一年,由上級的官府考核其優劣,為一考,考核優秀的叫最。課,考績。
〔11〕聲實:指外在的名聲與內在的實質。內外:指處於朝廷之中與出任州郡地方官。
〔12〕難兼:難以兼得,難以兼而有之。
〔13〕蘊:指蘇軾的內涵,涵養。
〔14〕海涵地負:指其才德像大海一樣兼收並蓄,涵納百川,像大地一樣負載萬物。
〔15〕親炙:親受其熏陶,教誨。光烈:指光華與濃烈的香氣,此處指蘇軾的學問人品如同光華與濃烈的香氣。
〔16〕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增益,即增加,增強。
〔17〕則非人之情也:則不是人之常情。
〔18〕用心於:把心思用在某處。
〔19〕顧:隻是。日暮計功:天黑以後隻是獨自計算一日的功利得失。此句說那些汲汲於功名利祿的人。
〔20〕道不同不相為謀:此語見於《論語·衛靈公》。這句是說此類人與蘇軾不同,故而他不願意受那些人的教誨。
〔21〕愚陋:愚蠢淺陋。
〔22〕(yí):傲慢自滿的樣子。《孟子·告子下》:“夫苟不好善,則人將曰:‘予既已知之矣。’之聲音顏色拒人於千裏之外。”
〔23〕天幸:非常幸運。
〔24〕聞於父兄師友:受教聞道於父兄師友。山穀幼時家貧,父早喪,曾從其舅遊學於淮南。
〔25〕二累:指上文中的日暮計功和無好學之誌的兩種態度,這兩種態度均對人的成長沒有好處,故而稱為“累”。
〔26〕望履幕下:指親自拜訪蘇軾,受其教誨。
〔27〕祿仕:指俸祿高低,仕途高下。縻:牽製,束縛。《孫子兵法》:“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28〕承教:承蒙教誨。
〔29〕竊食:即做小官,此是山穀的謙詞。魏:即北京。山穀於熙寧五年除北京國子監教授,魏即指北京大名府,因其所處之地為漢時的魏郡,故山穀稱之為魏以代指北京大名府。
〔30〕會:正逢,適逢。幕府:原指將帥在外以帳幕為府署,後也指衙署。彭門:指徐州。時蘇軾知徐州。相傳堯時封彭祖於此,秦置有彭城縣。
〔31〕及門:親自到老師門下受教。過譽:蘇軾《答黃魯直書》:“軾始見足下詩文於孫莘老之坐上,聳然異之,以為非今世之人也。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為稱揚其名。’軾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將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稱揚!’”鬥筲:這裏指才能知識淺陋,是山穀的謙詞。
〔32〕黃鍾大呂:十二樂律中開頭的兩個音,聲調洪亮。這裏用以說明蘇軾的讚譽使自己的聲名益重,為世人所知。
〔33〕心親:指兩人的心性相近。
〔34〕情異:性情心誌相異。連屋:連屋而居,指距離非常近。
〔35〕坐:貿然。通書:寫信互通信息。下執事:在下當差者。用作敬稱,以表示不敢直指其人。
〔36〕以少事長:年輕人奉事年長的人。事,為某人服務。
〔37〕不肖承賢:才識短淺的人承受賢人的教誨。
〔38〕禮故有數:本應遵循一定的禮節。不當如此:而不應該像這樣貿然打擾。
〔39〕國士:指一國傑出的人材。期人:期望人,要求人。
〔40〕略去:不加考慮。勢位:即權勢大小與地位高下。
〔41〕非閣下之豈弟:若不是你和順樂易。豈弟:見注〔7〕。
〔42〕單素處顯:指山穀自己處於孤單寒素的境地,但能夠獨立特行。《莊子·天地》:“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
〔43〕直不敢也:隻是不敢這樣。指自己貿然寫信打擾,請蘇軾諒解。
〔44〕仰:敬詞。山穀自謙地位低下,對蘇軾隻能仰視。冀:希望,希冀。知察:知道了解。
〔45〕“我思”二句:出自《詩經·邶風·綠衣》,其意思是說我思念故人,她實在合我的心意。此處指蘇軾合於自己的心意,故而投書門下。
〔46〕心之所期:心中所期望的。
〔47〕可為知者道:可以給了解自己心意的人去說。
〔48〕難為俗人言:卻難以給不了解自己心意的俗人去說。此句與上文“可為知者道”出於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49〕“不得”二句:即孟子所說的尚友古人的意思。《孟子·萬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50〕並世:指同時代。
〔51〕思見之心:想要見到你的心意。
〔52〕“既見”二句:《詩經·小雅·蓼蕭》:“既見君子,我心寫矣。”意思是我已經見到了君子,抒發我心中的衷情。寫,抒發,傾吐,為渲泄的引申義。
〔53〕“春候”句:指春天氣候冷暖變化無常。
黃庭堅的這封《上蘇子瞻書》,十分誠懇地表達了他對蘇軾的仰慕之情以及願意拜在蘇門之下的渴望之情,言語懇切,極富感染力。可與詩歌部分所選的《古詩二首上蘇子瞻》對讀。
東郭居士南園記
此篇文章作於山穀任太和令時。文章雖以“園記”為題目,實則標舉一種以儒家思想為底蘊,又融入佛、道思想的超越自身憂患而臻於道境的人生哲學,是通過對自然的審美而達到內在的超越。作者以東郭居士為例,闡述了此種道境的獲得過程。東郭居士:文章在結尾時稱東郭居士為新昌蔡曾子飛。新昌屬於江南西路的筠州。
以道觀分於嶄岩之上〔1〕,則獨居而樂〔2〕;以身觀國於蓬蓽之間〔3〕,則獨思而憂〔4〕。士之處汙行以辭祿〔5〕,而友朋見絕〔6〕;自聾盲以避世〔7〕,而妻子不知〔8〕,況其遠者乎〔9〕!
東郭居士嚐學於東西南北〔10〕,所以遊居,半世公卿,而東郭終不偶〔11〕。駕而折軸〔12〕,不能無悶〔13〕;往而道塞〔14〕,不能無慍〔15〕。退而伏於田裏〔16〕,與野老並鋤,灌園乘屋〔17〕,不以有涯之生而逐無堤之欲,久見蘧然獨覺〔18〕,釋然自笑〔19〕。問學之澤〔20〕,雖不加於民,而孝友移於子弟;文章之報〔21〕,雖不華於身,而輝光發於草木,於是白首肆誌而無彈冠之心〔22〕,所居類市隱也〔23〕。總其地曰“南園”〔24〕,於竹中作堂曰“青玉”,歲寒木落而視其色,風行雪墮而聽其聲,其感人也深矣。據群山之會〔25〕,作亭曰“翠光”,逼而視之〔26〕,土石磊〔27〕,繚以鬆楠〔28〕;遠而望之,攬空成色〔29〕,下與黼黻文章同觀〔30〕。其曰翠微者〔31〕,草木金石之氣邪?其曰山光者,日月風露之景邪?不足以給人之欲,而山林之士甘心焉〔32〕,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也。因高築閣曰“冠霞”〔33〕,鮑明遠詩所謂“冠霞登彩閣,解玉飲椒庭”者也〔34〕。蟬蛻於市朝之溷濁〔35〕,翳心亨之葉〔36〕,而幹沒之輩不能窺是儒之仙意也〔37〕。其宴居之齋曰“樂靜”〔38〕,蓋取兵家《陰符》之書曰:“至樂性餘,至靜則廉〔39〕。”《陰符》則吾未之學也,然以予說之,行險者躁而常憂〔40〕,居易者靜而常樂〔41〕,則東郭之所養可知矣。其經行之亭曰“浩然”〔42〕。委而去之,其亡者,莎雞之羽〔43〕;逐而取之,其折者,大鵬之翼〔44〕。通而萬物皆授職〔45〕,窮而萬物不能攖〔46〕,豈在彼哉〔47〕!由是觀之,東郭似聞道者也。
東郭聞若言也〔48〕,曰:“我安能及道!抑君子所謂‘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者也〔49〕。我為子家婿,軒冕不及門〔50〕,子之始氏懟我不才者數矣〔51〕。殆其能同樂於丘園〔52〕,今十年矣!可盡記子之言,我將之南園之石〔53〕。它日禦以如皋〔54〕,雖不獲雉〔55〕,尚其一笑哉〔56〕!”予笑曰:“士之窮乃至於是夫!”於是乎書東郭之鄉族名字,曰新昌蔡曾子飛〔57〕,作記者豫章黃庭堅〔58〕。
〔1〕道:天道,大道。分:名分。嶄岩:即指隱士所居的山林。這是說從天道的角度來看萬物的名分。
〔2〕獨居:即隱居。此句承上句說明隱居山林自有其樂。
〔3〕身:自身。國:即國家之事。蓬蓽:原為一種草的名稱,後多用於指用草編的門戶,用以借指居所的簡陋。
〔4〕獨思而憂:即心有憂思。以上這兩句是說身居草野之間,由自身的角度念及國家之事,則心有憂思。
〔5〕汙行:卑下的行列。
〔6〕友朋見絕:即親朋好友不相交往。
〔7〕自聾盲:指眼不明耳不聰,此處指不問世事。
〔8〕妻子:指妻子與兒女。
〔9〕遠者:指關係比親朋更為疏遠一些的人。
〔10〕嚐:曾經。學於東西南北:指四處求學。
〔11〕不偶:命運不好,即命數為奇。古代人認為命數為奇則不順達,而命數為偶則意味好運。漢代的名將李廣曾被漢武帝認為數奇(見《漢書·李廣傳》)。王維《老將行》:“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12〕駕而折軸:據《漢書》記載,漢廢太子臨江王劉榮離江陵赴京,而其車“軸折車廢”,人們認為這是不祥的兆頭。此處用以指東郭居士遭遇挫折。
〔13〕不能無悶:《易·乾》:“龍德而隱者,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此處反用其意。
〔14〕道塞:前進的道路被阻塞。此處指仕進之途被阻塞。
〔15〕慍:一般指心裏怨恨,暗暗生氣。《論語·學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6〕伏:原意為趴,隱藏,此處指退而隱居於山林之中。
〔17〕灌園乘屋:指澆灌菜園,自己蓋房子。
〔18〕蘧然:驚喜的樣子。獨覺:獨自醒悟。
〔19〕釋然:去掉心頭的鬱積,暢快的樣子。
〔20〕問學之澤:四處求學的惠澤。
〔21〕文章之報:文章所帶來的酬勞,所帶來的名聲。
〔22〕肆誌:放縱情誌。《莊子》:“故不為軒冕肆誌。”彈冠:指出仕做官,語出《漢書·王吉傳》。
〔23〕市隱:雖在鬧市中居住,但不受鬧市浮華喧嚷的影響,如同隱居一般,故稱之為市隱。晉·王康琚《反招隱詩》:“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晉書·鄧粲傳》:“夫隱之為道,朝亦可隱,市亦可隱。”此外還有另一種說法,即“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
〔24〕總其地曰“南園”:把他所居之處所有的地方合起來起了個名字叫“南園”。總,總括,彙集。
〔25〕據:盤踞,占據。群山之會:指群山相與會合之處。會,會合,聚會。
〔26〕逼而視之:靠近看。逼,靠近,接近的意思。
〔27〕磊:眾多石頭疊疊相累積的樣子。
〔28〕繚以鬆楠:鬆樹和楠樹在周圍環繞。繚,環繞。
〔29〕攬空成色:攬取秀麗的景色。
〔30〕黼黻文章:原本指禮服上的花紋圖案,此處指景色有如黼黻般絢爛。
〔31〕翠微:指山色的青翠而微顯朦朧之狀。
〔32〕給:供給,滿足。欲:欲求,欲望。山林之士:指隱士。隱士多隱於山林泉石間,故以山林之士稱之。甘心:稱心。這兩句是說山水景物不能滿足人的欲求,但隱士對此卻感到稱心如意。
〔33〕因高築閣:依靠著地勢較高,在此建造了一個閣子。
〔34〕鮑明遠:南朝宋詩人鮑照,字明遠。詩句出自其《代升天行》詩,寫解官遊仙。冠霞:即指遊仙。解玉:指去掉官職。椒庭:指天宮。
〔35〕“蟬蛻”句:指從汙濁的塵世之中超脫出來。《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溷,即“混”。
〔36〕翳:遮蔽。心亨:指內心的通達。
〔37〕幹沒之輩:指那些投機取巧,追逐名利的人。儒之仙:此處指東郭居士。即臒,清瘦的意思。
〔38〕宴居:即安居。宴,安逸、安閑的意思。
〔39〕《陰符》:即《陰符經》,據說為黃帝所撰,內容多為道家修煉之術,並雜糅兵家語,妄托諸賢訓注,有太公、範蠡、鬼穀子、張良、諸葛亮、李筌等六家注釋。
〔40〕行險:冒險。躁而常憂:焦躁而常生憂慮之心。
〔41〕居易:立身行事平易。此句與上句均化用自《禮記·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的句子。
〔42〕經行:佛教的一種修行方法,修行者以散步而參悟佛法。浩然:有歸隱之意,又有剛正博大的意思。《孟子·公孫醜下》:“予然後浩然有歸誌。”即有歸隱之意,但《孟子·公孫醜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則指剛正博大之氣。
〔43〕委而去之:指委棄世俗。莎雞:俗稱紡織娘,其翅極薄。這三句是說委棄世俗,所失者微不足道,就如莎雞的羽翼。
〔44〕逐而取之:指追逐名利。這三句是說追逐名利,所遭受到的挫折,有如大鵬的翅膀。
〔45〕通:指命運通達。授:提供,進獻。這句是說如果命運通達,則萬物各盡其職分,為他提供幫助。
〔46〕窮:指處境的困頓無路。攖:擾亂,糾纏。這句是說假如處境困頓無路,則萬物也不能擾亂他的心緒。
〔47〕豈在彼哉:難道在於外物嗎?彼,指外物。這是說主動權不在物,而在於得道者的定力,能夠不被物所役使。
〔48〕若言:這樣的話。
〔49〕“困於”三句:見《孟子·告子下》,是說隻有心意困苦,思慮阻塞,才能有所作為。衡,即阻塞的意思。
〔50〕軒冕:指官爵祿位。古代官員乘軒戴冕,故以此指官爵祿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