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2章 “大意失荊州”完全是關羽的責任嗎?(1 / 1)

荊州是三國時期各方爭奪的焦點。對蜀來說,孔明隆中對:“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反過來說,既然威脅到宛、洛,那魏又豈能置之不理。對吳來說,奪取荊州,“全據長江以守,以待天下之變”也是大的方針策略。荊州隻要有機可乘,誰都想據為己有。

諸葛亮入川之時,把守衛荊州的重任交給了關羽,並囑咐他一定要聯孫抗曹。可關羽驕傲自滿,目中無人,硬是把孫權推到曹操那邊去了。早在劉備自立為漢中王的時候,曹操就派人約會孫權,共同奪取荊州。孫權不僅沒有答應,反而願和關羽結為兒女親家。關羽聽說大怒,對使者說:“虎女焉能配犬子?”孫權見關羽實在無禮就決定趁關羽和曹軍交戰之機,奪回荊州。他的大將呂蒙讓戰士化裝成商人的模樣,騙過了關羽的江邊守軍,順利渡江,趁關羽毫無防備,沒傷一兵一卒就占領了荊州。劉備集團失守荊州,直接導致了隆中對策略的無法完成,迫使諸葛亮隻能通過崎嶇的蜀道,在祁山一次次徒勞無功的拚耗蜀漢本就貧弱的國力。而關羽,作為失守荊州的第一責任人,長期為人所詬病,甚至留下了“關羽大意失荊州——驕兵必敗”的歇後語。

對於荊州失守,絕大多數人認為是由於的關羽大意、驕傲輕敵,以及未能貫徹諸葛亮聯吳抗曹的策略所致。然而,現在看來這種說法有失偏頗,荊州之失是有多方麵原因的。

首先,荊州之失關羽在責難逃。關羽恃勇高傲,目中無人,這是關羽最大的性格缺陷,尤其到了晚年,更是頭腦發熱。加上諸葛亮還頻頻誇獎,關羽全然忘記了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關羽衝鋒陷陣,能勇冠三軍,但是讓他處理錯綜複雜的政治、軍事矛盾,他的素質就不夠了。孫權想娶關羽的女兒做兒媳,這本來是一件政治聯姻的好事,關羽應該站在政治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即使不同意也要用婉轉的語言拒絕,可是關羽竟然大罵“虎女焉能配犬子”,孫權豈能咽得下這口氣?

荊州失守的另一個原因是糜芳等人的降吳。糜芳是劉備妻子糜夫人的兄弟,是劉備的至親。早在劉備在徐州時,糜芳就放棄彭城相的職務跟隨劉備。糜芳對劉備的追隨是一種政治投機,因為劉備有名望、有宗室的身份。如果劉備有一天出人投地,作為其至親的糜芳自然可以飛黃騰達。劉備也的確沒有辜負自己這些親屬和親信,如糜竺、劉封、簡雍等人都沒有什麼才能,卻個個身居高位,糜竺甚至位在諸葛亮之上。有人認為糜芳等人降吳是關羽沒能正確處理好與部屬的關係造成的。事實上,糜芳等人的降吳,與其說是關羽的失誤,不如說是劉備一貫任人為唯親的結果。而且,從關羽攻樊城到丟荊州再到兵敗身亡,蜀漢有至少半年的時間救援關羽,但卻沒有采取行動。劉備在戰略上早就該想到關羽出荊州,即使劉備想不到諸葛亮也該想到。而關羽既出,前無方略指示後無援兵救濟,以至關羽要自求於孟達劉豐,可見整個蜀漢的戰略布局是多麼混亂。

諸葛亮對守荊州之事也疏於指導、管理,也沒盡到最高軍事領導的責任。諸葛亮對關羽守荊州的能力曾經表示過懷疑,在交付荊州大印時,曾經“欲待不與”,但“其言已出”,就把這項重要工作托付於一個能力有限、自己不太信任之人。諸葛亮除了留給關羽一個八字方針以外,率軍西征之後,卻再也沒有過問過荊州之事。隻是在取得西川之後,送來大量慰問品。而在關羽拒絕東吳提親之後,隻是說過一句“荊州危矣!”仍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以後,在接連聽到關羽的一係列勝利戰報之後,尤其是聽了關平彙報的防禦規劃後,竟然放心大膽的把“荊州危矣”放在了一邊。另外,諸葛亮也沒有在關羽的用人上給予有力的指導、幫助,提出科學的意見和建議。關羽守荊州,可以說是首當大任,在很多方麵特別是人事問題、工作安排上需要具體、細致的指導、幫助。可是,在托付荊州時,一向自詡有知人之明的諸葛亮,卻沒有給關羽提出一些指導意見。

綜上所述,荊州之失,關羽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劉備集團以及軍師諸葛亮也有失職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