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3章 令人扼腕的“華容道”確有其事嗎?(1 / 1)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曆來號稱“義絕”。而表現關羽“義氣”的情節主要有兩個:一是千裏走單騎,一是華容道放曹,這就是毛宗崗在《讀三國誌法》中大加稱讚的“獨行千裏,報主之誌堅;義釋華容,酬恩之誼重。”小說寫赤壁之戰前,諸葛亮算定曹操必敗走華容,且夜觀天象,曹操不當身亡,考慮到曹操與關羽有恩,於是派關雲長把守華容道,讓關羽做個順水人情。小說又寫曹操果然由烏林向華容道敗退,並在途中三次大笑諸葛亮、周瑜智謀不足,未在險要處暗設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趙子龍,多虧徐晃、張遼二人雙敵趙雲,才使曹操得以逃脫;二笑笑出張翼德,又是徐晃、張遼二將抵擋張飛,使曹操再次脫險;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關雲長,且又在有一夫當關之險的華容狹路上,加之曹軍幾經打擊,此時已無力再戰。無奈,曹操隻得親自哀求關羽放行,關羽念及舊日恩情,義釋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本來,曹操在赤壁之戰戰敗後敗走華容道,路遇關羽時,已經是案上之肉,任人宰割,但卻由於關羽重義氣而逃過一劫。人們都為關羽惋惜,沒有活捉曹操,否則三國的曆史就要重寫了。

其實,當時曹操雖然戰敗,但麵臨的形勢並不十分嚴峻。因為在赤壁交鋒之前,是曹操強大,孫劉弱小,孫權和劉備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挫敗曹操的強大攻勢,使曹操不得渡過長江,以保全自己的勢力範圍,或保證自己不被曹操消滅掉,在勝負未卜的情況下,他們沒有也無力抽出部分兵力去在曹操可能敗退的路線上去設伏。所以,曹操在敗退的路上,雖後有追兵,卻前無伏軍。據《三國誌·魏書·武帝紀》注引《山陽公載記》:“公船艦為(劉)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稍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這就是說,曆史上的曹操在赤壁遭到火攻,敗退華容道時,雖然境況十分狼狽,但並未遇到任何埋伏,自然也談不上被關羽“義釋”的問題。當然,《三國演義》的上述描寫,並非全是憑空之筆。曹操從赤壁敗退,走的確實是華容道,但並沒有關羽;曹操在途中確曾大笑,但不是三次,而是一次;曹操笑的也不是諸葛亮與周瑜智謀不足,而是笑劉備雖有計謀卻遲緩;曹操笑後確也出現了敵情,但已無驚無險。

在元代的《三國誌平話》中,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謀,出現了曹操連續三次遭到截擊的情節,其中第三次是這樣的:曹公尋華容路去,行無二十裏,見五百校刀手,關將攔住。曹相用美言告雲長:“看操與亭侯有恩。”關公曰:“軍師嚴令。”曹公撞陣,卻說話間,麵生塵露,使曹公得脫。關公趕數裏,複回。在這裏,關羽根本不想放走曹操,曹操則強行“撞陣”,僅僅是因為關羽突然“麵生塵露”,曹操才僥幸逃脫。羅貫中受到這個情節的啟發,作了大幅度的改造和加工,從而創造出一個深刻表現關羽內心世界的精妙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