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4章 曹操是因何痛失西川的?(1 / 2)

識人難,用人亦難,而用人必先識人,擇才方能用才。三國時代,雖然曹操頗能知人善任,然而百密也有一疏,並由此而改寫了曆史。據古代史學者的說法,天下三分竟因此而起。到底這是怎麼回事呢?

就在曹操拿下荊州,劉備逃之夭夭之際,據守蜀地的益州牧劉璋惶惶不安,他派“別駕”(官名)張鬆擔任特使,去向曹操交好。張鬆這人頭腦靈活,見識通達,可惜其貌不揚,個頭矮,放蕩不羈,看起來很不起眼。關於張鬆如何伶牙俐齒,不討曹操的歡喜,又如何聰明機智,正史所載不多,《三國演義》倒有相當生動的描繪。第六十回寫楊修見張鬆恃才傲物,想折服他,便取出曹操撰寫的兵書《孟德新書》給張鬆看。張鬆閱畢,大笑說:“這書的內容我們蜀地的小孩子也能背誦,這哪是什麼《新書》?根本就是戰國時代無名氏所作,被曹丞相抄襲竊取。”楊修不信,張鬆當場把曹操的兵書倒背如流,一字不錯。楊修不相信曹操是抄襲的,但通過這件事可見張鬆記憶力之強。他把張鬆推薦給曹操,但張鬆長得“額钁頭尖,鼻偃齒露”,額頭像鋤頭,頭尖,鼻塌,牙齒外露,曹操不信張鬆這種樣子會有過目不忘的本事,還以為古人和他英雄所見略同,他的新書才會和戰國時人所撰雷同,一羞之下便燒了《孟德新書》。次日,曹操與張鬆前去西校場看軍容。曹操問張鬆西川是否有這樣的軍隊。張鬆說:“我們沒有這般軍隊,隻知道以仁義待人。”並說:“丞相在濮陽攻呂布,宛城戰張繡,赤壁遇周郎,華容道逢關羽,割須棄袍於潼關,這些都算得上是無敵於天下的功績!”曹操見張鬆盡揭他的短處,下令亂棒將張鬆打出。

張鬆取道荊州回西川,以便打探劉備虛實,不料剛到郢州界口,見前麵有五百多軍士列隊,為首大將與張鬆通名之後,滾鞍下馬施禮:“奉主公之命,趙雲在此等候多時,為大夫遠涉路途,聊奉酒食。”張鬆感動至極。回到荊州,天色已晚,見館驛門前有百餘軍士侍立,馬前大將上前施禮:“奉主公之命,關羽在此等侯,為大夫遠涉風塵,灑掃驛庭。”張鬆當然又是感動。然後就是劉備大宴三天,為張鬆接風洗塵,可是劉備隻聊無關緊要之事而絕口不提西蜀之事。在臨別時,張鬆回顧幾天來的不同心情,自己忍不住獻出了地圖,還懇求劉備收下。最後,劉備得到了西川,取得和曹操、孫權平起平坐的資本,曹操得知此事後追悔莫及。《三國誌》裴注引習鑿齒雲:“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

按照史書記載,張鬆東行的時間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戰那一年,並不像《三國演義》所說是在建安十六年(211年)。據《三國誌》記載:在赤壁之戰之前,劉琮投降,劉備東逃夏口,曹操占領了荊州的大部。劉璋被曹操的軍威所震懾,派遣陰溥去向曹操致敬。曹操給劉璋加官振威將軍。劉璋又派別駕從事張肅給曹操送去叟兵三百人和各種用品,曹操拜張肅為廣漢太守。劉璋更派遣別駕張鬆去拜見曹操,曹操對張鬆很不禮貌,且授予的官職也不高,隻任命他為比蘇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