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4章 曹操是因何痛失西川的?(2 / 2)

曹操和劉備對待張鬆的不同態度和他們當時所處的環境是分不開的。曹操雖然新敗,但他仍舊雄霸北方,損失的兵員可在短期內補充完畢,所以說他依然是天下最大的軍閥,在他看來天下早晚是他的,因此張鬆在他眼中隻是一個不知禮節的臣子,自是不必屈尊降貴的同他攀交情。而劉備雖是得了荊州,但他卻是處在了兩大軍事集團的夾縫之中,隨時都有死無葬身之地的可能,張鬆的到來對他來說簡直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張鬆受到如此禮遇自然是不足為奇了。

《三國演義》所述張鬆獻西川地圖於劉備的事,大約是根據韋曜(韋昭)《吳書》的記載:“備前見張鬆,後得法正,皆厚以恩義接納,盡其殷勤之歡。因問蜀中闊狹,兵器府庫人馬眾寡,及諸要害道裏遠近,鬆等具言之,又畫地圖山川處所,由是盡知益州虛實也。”但古代史家多認為這個記載是不可靠的,所以《三國誌》沒有采用,《資治通鑒》也沒有編入。《通鑒考異》說:“按劉璋、劉備傳,鬆未嚐先見備,《吳書》誤也。”陳壽和司馬光當然都是很有史識的,這件事確實沒有太大的可靠性。因為張鬆東行是在赤壁之戰的前夕,劉備敗走夏口,正是顛沛流離、驚魂未定之時。連一塊站腳之地也沒有,怎能妄言取蜀?張鬆怎能在兵荒馬亂之中去尋找劉備?等到孫劉兩家擊敗曹操的時候,張鬆已踏上歸途了。大約《三國演義》也覺得張鬆在那種情況下向劉備獻圖是不可能的,所以把事情改在三年以後了,說來似乎順理成章,但卻遠離了史實。

另據《三國誌·法正傳》記載:張鬆回益州以後,向劉璋推薦了法正,法正銜命兩次出使荊州。第一次是友好性的,使劉璋實現了“絕曹公而自結先主(劉備)”的政策上的轉變。法正回來,“為鬆陳說先主有雄略”,這就表示張鬆沒有見過劉備,不然的話,法正就沒有必要介紹劉備是否“有雄略”了。從此張鬆和法正進一步密謀,要把西川獻給劉備,但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恰好聽說劉璋要討伐張魯,又怕曹操乘機進攻益州,心懷恐懼,張鬆便勸說劉璋迎接劉備,以討伐張魯,與曹操爭奪漢中。於是劉璋派法正引兵四千前往荊州。在出賣益州給劉備這件事上,法正和張鬆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而法正的作用更大一些。《法正傳》接下來說:法正第二次到荊州,“陰獻策於先主”。可見向劉備報告“蜀中闊狹,兵器府庫人馬眾寡,及諸要害道裏遠近”,“又畫地圖山川處所”,使劉備“盡知益州虛實”的,倒不是張鬆,而是法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