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見劉備已取得益州,而漢中是益州門戶,“若無漢中,則無蜀矣”,劉備必然要攻取漢中。於是曹操搶先一步,率十萬大軍親征漢中張魯。七月,曹操大軍進至陽平關(今陝西沔縣西北)。張魯聽說陽平關失守,逃往巴中。曹操進軍南鄭,盡得張魯府庫珍寶。十一月,張魯出降曹操,漢中遂為曹操所有。曹操在獲得東川後,引用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寫給岑彭信中“人苦不知足,既平隴,複望蜀”一語,來表示自己無意乘勝取西川。
關於這個問題,其記載見於《三國誌·劉曄傳》:曄進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威震天下,勢慴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國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而《晉書宣帝紀》記載:(司馬懿)從討張魯,言於魏武曰:“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為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複欲得蜀!”言竟不從。那麼,劉曄、司馬懿的建議是否可行?曹操是否真的錯過了一舉收複蜀地的機會呢?這個問題曆來有兩種相反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曹操確實錯過了大好時機,屬於戰略性決策失誤,而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曹操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以當時的兵力和戰役準備,在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攻蜀成功。
我們認為如果從“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的角度來看,“得隴望蜀”的行為無疑是不好的,因為它反映出一個人的貪得無厭、得寸進尺,而很多人就是因為欲壑難填,最後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所謂“貪得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講的正是這個道理。但若從“人應不斷進取,不可半途而廢”的角度來看,則“得隴望蜀”卻是正確的。這裏的“隴”,指的是已經取得的成果,而“蜀”,指的是應該進一步爭取的目標。惟有不自滿於現狀,想要更上一層樓,人類才能發展,社會才能進步。就曹操當時所擁有的條件與整體局勢而言,“得隴望蜀”應該是一種競爭的策略,是乘勝追擊、不留後患的策略。但他竟放棄了這麼一個大好的機會,並告誡部屬要“知足”,實在是很可惜。
反對“得隴望蜀”的學者認為,曹操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首先必須看到,在長期的行軍作戰之後,曹軍已經相當疲憊,讓急需修整的他們,深入益州腹地與蜀軍作戰,顯然很不現實,也很難令人對交戰前景持樂觀態度。其次,漢中剛剛攻克,根基不穩,在這種情況下遽然南進,既不能保證軍糧供應不發生任何困難,也不能保證作為後方基地的漢中,在曹軍遭遇困難的時候,不發生變亂。第三,分別在東線和中線虎視眈眈的孫權、關羽,都是不可不防的勁敵,假如曹軍過深地卷入益州事務而無法脫身,就很難保證中原萬無一失。事實上,就在曹軍攻占漢中後的次月,孫權就對合肥發動了大規模的攻勢,盡管曹操早就預料到孫權很可能會趁他遠征漢中之機攻打合肥,並且事先也做了必要的布置,然而,要不是張遼等守將應對有方、奮勇拚殺,合肥究竟能否守住真的很難說。第四,司馬懿、劉曄有關劉備益州政權脆弱不堪的論斷,並未建立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具有很大的主觀性、隨意性和盲目性。退一萬步說,即便曹軍能夠在短期內攻占劉備的地盤,也很難守得住,因為這時劉備已經率領主力部隊回到了巴郡境內的江州(今重慶市)。因此,曹操否定部下得隴望蜀的建議是合理的。
給《三國誌》作注的裴鬆之對曹操的得隴不複望蜀,表示異議。他斷言:既取漢中而不順勢攻蜀,是曹操一生之中的又一重大決策錯誤。現在也有的學者認為,曹操“得隴不再望蜀”留下了禍患之根,最後給自己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對於劉備其人,曹操是很清楚的。當年青梅煮酒論英雄時,除了曹操自己以外,劉備被看做是惟一的英雄。曹操奪取東川時,劉備也剛剛奪取西川。劉備奪取西川之後所帶來的後果,曹操不會不知道。劉曄也說得很清楚:“若少遲緩,諸葛亮明於治國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然而,曹操給了劉備喘息的機會,讓劉備很快就羽翼豐滿,力量強大,到頭來,非但“不可犯”,而且還要前來進犯,這是曹操始料未及的。更甚者,劉備在奪取漢中後,竟然自稱“漢中王”,直接與自己相抗衡。所以有人說,三國鼎立局麵的形成,與曹操這次失誤有直接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