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觀察能力的訓練(1 / 3)

1.觀察能力在孩子智力開發中的作用

觀察是人的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認識某種對象的知覺活動。觀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主動的感性認識形式。全麵、正確、深入地認識事物的特征性質,本質的能力,稱為觀察能力。

觀察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人的主要知識都來自觀察,觀察能力強的孩子智力水平明顯高過觀察能力低的孩子。例如,對於“己”和“已”兩個字,觀察能力強的孩子能輕鬆地區別出來,而觀察能力弱的孩子就會把它們認錯。蘇聯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讚科夫根據他對學習落後的學生的長期研究,發現“後進生”的普遍特點就是觀察能力差,不會發現知識間的特殊點和聯係。因此,他們掌握知識的能力低,求知欲下降,對學習產生厭倦感。發展孩子的觀察能力是訓練超常智力的重要內容。

觀察能力不僅指對事物外表的感知,更主要是指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它是對事物的分析和綜合的能力。觀察能力是人類智力的窗口,具有敏銳、深刻的觀察能力的人,不僅能發現事物獨特的外在特征,正確把握事物之間的不同外在特征,了解它們的區別;更重要的是,觀察能力發達的人能夠全麵、深入地認識事物的各方麵,迅速把握事物的本質,從而為解決問題提供正確的觀察結果,為順利解決問題提供了保證。例如,兩年一度的華羅庚數學競賽初賽,每道試題的呈現時間和解題時機都極短,隻有幾十秒鍾,如果學生觀察能力不強,不能及時把握題目特征,他們就根本沒有時間來解題。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許多學生都有能力解每一道題,但由於他們的觀察能力較差,不具備在短時間裏觀察、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因而沒有時間做出試題,而那些觀察能力好的學生卻能迅速把握試題的關鍵,認清試題的本質要素,因而有了充足的時間解題,所以取得了好成績。

2.孩子超常觀察能力的表現

(1)觀察有很強的主動性

這類孩子觀察主動、自覺,對於需要觀察的內容,他們會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完成觀察任務,不需要家長或教師的指點和催促,而且在觀察時不易受其他事情的幹擾,專心致誌。

(2)觀察有明確的目的性

這類孩子一般觀察前都經過一番思考,對觀察的內容有一定的自我感覺,帶著問題觀察,不是盲目地憑興趣觀察,因而常會有超出常人的發現和頓悟。

(3)觀察敏銳、分清觀察的主次,看透事物的本質

這類孩子能在觀察中分清問題的主次,有的放矢地對問題進行觀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能很快地發現事物之間的聯係,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本質,真正做到既觀察到事物的詳細外在特征又發現了事物的內在規律。

3.訓練觀察能力的方法

(1)有目的地組織孩子觀察

孩子在觀察中往往目的不明確,喜歡憑自己的興趣,觀察那些使自己好奇的地方。因此,要訓練孩子強的觀察力,家長必須要有目的地引導孩子去觀察。在觀察之前,要告訴他們觀察任務,尤其要讓他們去注意觀察不易引起他注意的地方。例如,帶孩子到某地參觀,要向他講解需要他注意觀察的地方,使他有了明確的觀察目的,再加上家長的指點,注意力就能集中指向有關的事物,觀察效果才會好。

看圖說話是訓練孩子觀察能力的一種方法,但是如果隻是簡單地讓孩子觀察一下圖,說出圖中的意思,孩子一般是說不好的,而且這也不是訓練孩子觀察能力的好方法。正確的方法是,家長要一邊讓孩子仔細觀察圖中的內容,一邊指點講解:圖中畫的是什麼地方,有什麼東西,是什麼時間。圖中人物在做什麼,怎樣做的,人物的神態、表情怎樣,人物之間有什麼關係,人與物體之間有什麼關係,這幅圖要說明什麼意思,這個意思是通過什麼說明的等等。在這樣的指導下,孩子就能得到觀察的訓練,很快他們就學會了觀察的要素。在以下的觀察中,他們就會自己向自己提出以上的一係列觀察要求,並以這些要求為觀察目的,進行主動而有目的地觀察。逐漸地孩子在觀察中的所得越來越多,而且他們的觀察能力也得到發展。

(2)向孩子講解觀察順序和觀察方法

孩子的觀察目的雖然明確了,但也會因觀察的順序不對或方法不好而影響觀察的效果。例如,觀察油畫就應讓孩子離得遠些,而觀察一幅工筆畫就要靠得近些。要告訴孩子在觀察時,首先要觀察什麼,然後再觀察什麼,這才可能對觀察對象進行完全而正確的觀察。同時教會孩子觀察的方法,使他們提高觀察的效果。例如,告訴他們某個觀察對象需要觀察的重點是什麼,哪些是可能對揭示事物的本質有關的,而哪些是無關緊要的。例如,讓幾個孩子在不同的數中找出21、22、23三個連續的數。幾個孩子注意力都相當集中,有一個孩子隻用了25秒就找到了,其他的孩子卻用了兩分半鍾以上。問那個孩子是怎樣找的,他說:“我從上到下,一排排劃過去,找一個記一個,直到都找到為止。”又問別的孩子,他們說:“我是這樣找的呀,一會兒上邊找,一會兒下邊找,一會左,一會右,找一個算一個。”很明顯,方法不同,效果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