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理解詞義逐漸確切和加深。在詞彙擴大的同時,孩子對詞義的理解逐漸確切和加深。孩子雖然還存在3歲以前的詞義的詞義擴張和詞義縮小的現象,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有所克服。在心理學中,把孩子能夠正確理解又能正確使用的詞,一般稱為積極詞彙;而把孩子有時能說出一些詞,但不理解,或者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確使用的詞,統稱為消極詞彙。無疑消極詞彙不能正確表達思想。孩子已掌握了許多積極詞彙,但也有不少消極詞彙,因此會出現亂用詞的現象。例如,孩子常把“解放軍”一詞與“軍隊”混同,把敵軍說成“敵人解放軍”。因此,在進行孩子智力開發的時候,應注意發展孩子的積極詞彙,促進消極詞彙向積極詞彙的轉化。不要單純追求或滿足孩子會說多少詞,而應該看孩子是不是能正確理解和正確使用。
(3)基本語法結構的掌握
孩子要掌握語言,必須懂得組詞造句的規則,也就是要懂得基本語法結構方麵的知識,才能進行言語交際。因此,掌握基本語法結構是孩子言語發展的重要標誌。孩子掌握語法結構有如下趨勢:
①孩子所掌握的句子結構和詞性從功能混沌一體到逐漸功能分化。首先,孩子所用語句表達內容的逐漸分化。幼兒早期語句功能不分化,常常用同一句話來表達情感、意動和物,隻是在不同場合、不同語境有不同含義,例如,孩子說單詞句“果果”,可能是指物的功能,表達“這是水果”;也可能是意動的功能,表達“我要吃水果”;還可能是情感的功能,表達“看見水果高興”。孩子多用動作來對這種功能不分化的語句作注釋,3歲以前的孩子表現明顯,3歲以後逐漸分化。其次,孩子掌握的詞性逐漸分化,早期孩子名詞、動詞不分。例如,“汪—汪”可當名詞,指小狗,又當動詞,表示咬人。早期孩子不會區分修飾詞和中心詞,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分化。例如,說“我家有一隻黑色的小白兔”。再次,結構層次逐漸分化。孩子最初使用的語句是主謂不分的單詞句,後來才逐漸分化,出現結構層次分明的句子。
②語句由簡單到複雜。孩子掌握句型的順序是:1.5歲以前隻會說單詞句。2歲左右會用雙詞句,並開始使用簡單完整句。2.5歲左右會說複合句,但不完整。3~4歲已經掌握基本語法,開始大量使用符合語法規則簡單句,複合句也開始逐漸完整起來,以後隨著年齡增長,幼兒的句子由鬆散逐漸嚴謹起來,當然也常出現錯誤。句子的長度也逐漸增加,有人作了調查,發現3~4歲的幼兒以含6個詞的句子占多數;4~5歲以含7~10個詞的句子占多數;5~6歲的孩子,多數句子含7~10個詞,同時也出現了11~16詞的句子。此時,孩子的句子就比較完整和嚴謹了,會使用連接詞和修飾語,孩子的言語越來越能正確地表達他們的思想和意圖。
(4)孩子言語功能的發展
言語功能表現為言語交際功能和調節功能。孩子的語言功能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
①言語交際功能的發展。孩子言語交際功能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理解他人言語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經研究發現在孩子語句的發展過程中,理解是先於語句表達的。孩子在能說出某種語句之前,已能理解這種句子的含義。
孩子口頭表達能力的發展表現在:從對話言語向獨白言語過渡。3歲以前的孩子的言語基本上是采取對話形式,多是回答成人的問題和向成人提出問題、要求。3歲以後,隨著幼兒獨立性的發展,孩子常常離開成人去活動,從而獲得一些自己的經驗、體會和印象。在與成人交際過程中,幼兒有必要向成人表達自己的各種經驗、體會和印象。這樣幼兒的獨白言語就逐漸發展起來。有研究表明,3~4歲的孩子由於詞彙貧乏,表達不夠流暢,常常帶一些口頭語,如“那個……那個”,“嗯……嗯”等等,甚至會出現口吃。在集體麵前講話不自然,不大膽。4~5歲的幼兒能夠獨立地講故事或各種事情。在良好教育下,5~6歲的孩子能夠係統地、清楚地講述所看到的或聽到的事,甚至有聲有色。從情境性言語過渡到連貫性言語。3歲以前的孩子隻能對話,不能獨白,他們的言語基本上都是情境性言語。3~4歲孩子的言語仍然帶有情境性,在說話時常說一些不連貫的、沒頭沒腦的短句,還要輔助以手勢、麵部表情等。4~5歲的孩子說話還常常是斷斷續續的,不能清楚地說明事物現象、行為動作之間的關係。到6~7歲時,孩子才能比較連貫的敘述,但發展水平還不是很高。所以,在進行幼兒教育和進行智力開發時,要抓住這個過渡期,促進過渡,提高幼兒的連貫性言語水平。口語邏輯性逐漸提高。孩子口語邏輯性主要表現在講述的主題是否明確,層次是否清楚,重點是否突出。年齡小的幼兒在講述時,常常是現象羅列和堆積,主題不明確,層次不清楚。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在講述時逐漸做到主題明確,有條理,情節之間來龍去脈清楚,口語邏輯性不斷提高。幼兒口語邏輯性也是思維邏輯性的表現,因此,口語邏輯性訓練對發展幼兒的思維邏輯性有促進作用。孩子逐漸掌握語言表達技巧。隨著年齡增長,幼兒逐漸學會運用語氣和聲調的變化等言語表達技巧,使表述更生動,更有感染力。參加戲劇表演、講故事及有表情朗讀等都是訓練幼兒言語表達技巧的好方法。幼兒言語發展中的障礙——“口吃”。在幼兒的言語表達能力發展中,有的幼兒會出現“口吃”。這是一種言語的節律性障礙。這種口吃現象常常出現在2~4歲孩子身上。產生的原因:一是生理原因,即孩子的言語調節機能不完善,造成連續發音困難;二是心理原因,即孩子說話過於急躁、緊張或激動造成的;三是模仿,因好奇模仿別人的口吃,逐漸形成習慣。發現孩子出現口吃,不要斥責、譏笑,應耐心、熱情引導,幫助孩子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