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探索性。因此,要成為探索自然奧秘的傑出人才,必須具備探索精神。
專家認為,人的探索精神由三個要素組成,它們是:對自然現象和自然知識的好奇;對科學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
什麼是好奇?好奇就是對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的一種新奇感和興趣感。好奇心能促使人的大腦對刺激物產生興奮中心,產生一種“欲知其所以然”的願望,使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會鍛煉人的進取心。古往今來,沒有好奇心的傑出人才幾乎是不存在的。對記憶力有專門研究的日本能力開發研究所所長阪本保之價認為,好奇心對記憶力有極大的作用。他認為老年人出現的記憶力減弱現象,與其說是人的心理的原因,不如說是人的心理原因,即人的好奇心的減弱。那些年近古稀而好奇心強烈的人,他們的記憶力明顯超過同齡人。
從無數人才的成功的例子和他們發自肺腑的經驗之談中,我們可以看到好奇心對人才的成長所起的巨大作用。好奇心通過驚奇、疑問等心理活動,進而激發人們企圖尋找這一客觀事物的內在聯係,誘導人們有選擇地、主動地、頻繁地接觸產生新奇感的客觀事物。在對新事物的追求中,好奇心使科學家茶不思,飯不想,孜孜不倦地對特定的事物進行長時間的觀察、探索,並在這一活動中得到創造美的享受。
幼兒心理學告訴我們,每一個正常人的幼年時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好奇心。例如,新生不久的嬰兒就會被明亮多變的燈光吸引,會目不轉睛地注視陌生人等等。但是,這是人的一種條件反射,心理學上叫做“定向探究反射。”好奇心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惜的是,隨著孩子時期的結束,絕大多數人的好奇心會消失。孩子這一蒙昧時期的好奇心是不會自然而然地轉移到求知時期的,要實現這種轉移,必須經過教育。
那麼,怎樣發展孩子的好奇心呢?
1.要支持並正確地加以引導
如果麵對孩子好奇的提問,父母回答是:“不懂就別問!”或者認為孩子問這些問題是無知的表現,就會阻止孩子的好奇心。
在啟發孩子把蒙昧的自發的好奇心,轉移到智力方麵的興趣上時,父母的職責往往超過教師。愛迪生由於好奇心強烈,被教師罵為“低能兒”,還被學校開除,但他的母親在家教育他時又培養了他的好奇心,使他終於成了“發明大王”。
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好奇心,提供豐富而有用的資料,使他們的好奇心不斷發展,長久保持。
2.孩子自己找答案的機會
最能滿足孩子好奇的是讓他們探索能夠發生有趣變化的物體或看能吸引他們的書籍。對於孩子的好奇心,家長最好是隻給孩子找些資料,指出解決問題的道理,讓他自己去找答案。
有的家長曾利用此原則發展孩子對科學的好奇心,收到了極好的效果。孩子能夠自覺地利用以前用過的方法,去尋找他感興趣的新問題的答案,學會了經驗轉移的能力。
3.讓孩子獨立活動
孩子的獨立活動,更有利於他們發展好奇心。他們可以親自去觀察、接觸事物,自己去發現新的東西,使好奇心在獨立活動中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