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曰:佛法無邊,思食得食。趺坐而化,頃刻功成。片時圓就,果是不差。
空來滿去不謝。入手時,魚中杯,色也碩碩,財也貪貪,色不厭計。
——右調《柳梢青》話說春桃正在灶上料理,忽見有人來買漿吃,忙抬頭一看,卻是一個少年清秀和尚。春桃見了,連忙將一隻好碗盛了,正欲放在灶上等他自取,不期這和尚竟在他手中來接,兩人熟視。
和尚看見人多,隻低頭吃完,就走出門。
你道這和尚是誰?原來這和尚叫做無相,自幼在鎮江金山寺出家。隻因他聰明,深知經典,又學了幾句禪機,專一在山前山後迎接遊人,兼看婦女。這些遊人到了山上,卻見他人物清秀,說話溫和,人皆喜他,遂叫他引著遊玩,同吃葷酒,已有多年。這無相自恃多能,便與同眾時常不合,卻喜得他師父護短,眾人遂隻得忿耐過日。不期一年,他師父去世,眾和尚便來欺侮他。兩下爭鬧了數番,這無相便恨了一口氣,遂肩挑梵字,身掛椰瓢,竟飄然下山,渡過江麵,做個雲遊物外,一缽千家。因而到杭,又臨諸暨,他便做起一番大事業來,在鬧市中塔起小篷,在內終日誦經,募化有緣。就有這些貪癡愚夫愚婦肯出現在銀錢,要求後世的富貴,見這和尚在篷中打坐誦經,便這家送茶飯,那家送果點,今日你供、明日我養已將三十日,各人輪流供滿。問明道:"不知吾師何名何刹,到此敬種何緣?"無相合掌說道:"貧僧法號無相,出家在金山寺中。近因殿廊傾圮,法寶廢弛,貧僧不勝湣念,故於三寶前五體投地,發大誓願,募化萬人緣,共襄盛事。因思眾輕則易舉,積少必成多。欲求善男信女,居土檀那,成今日之因緣,作來生之福報。貧僧止做得一證盟也。"眾人聽了大喜道:"金山乃天下名勝,第一禪林。若為此善事,真乃莫大之功。但恐功程浩繁,苦不易求。不知吾師所化幾何,又不知是何化法?"無相道:"貧僧在此使人估計,大約必得千金方能煥然。今貧僧有一化法,在老居士甚為易力。今作此善緣,隻須刻一尊小小佛像,求各坊各裏的檀越居士,做了領袖,俟貧僧沿門告懇,以所助之家,將佛像貼在門上,以作記認。每月隻取一厘之錢一文。若化得三萬家善信,月月取足,每年有三百六十兩,則三年之功,貧僧之佛願遂矣。不識眾居士肯作此善緣否?"眾人聽了大喜道:"一月隻助一文,三年之內止出三十六個厘錢。作此無量功德,受來世無窮福利,誰不願為?我們與師父去刻佛像共同做事。"無相道:"貧僧在三寶前發願時,已刻得一尊在此。"便向胸前一個袋中取出,與眾人觀看。眾人見這尊佛像隻有一寸多長,老目宛然。大家歡喜,即便買紙,不日刷印了許多。眾人便分派了地方,次日領了無相,逐門募化。這些人家見事甚小,無不應承。正是:透頂乖人好佛爺,蓋因做事必非佳。
若然布施能回護,菩薩原來是盜家。不一兩日,已貼了三萬餘家。無相見事情已妥,暗暗歡喜,便在篷中朝夕誦經。到了月終這幾日,就去收錢。收來的錢,即便換了銀子。又在篷中立起佛會,朝鍾暮鼓,同這些領袖拜佛念經。若遇了節間,便又講些經典。人見他會講經,一發敬信他如一尊活佛。如此三年,無相整整收了千金。之外,便做了一個滿完道場,辭了眾人,卷了東西,一路而歸。
便在路上細細算計,細細商量,因想道:"我今有了這些銀子,何苦做這和尚,受人下賤。不如去蓄發,娶個標致婦人,生男養女,做個人家。將這些銀子營運起來,怕不做個財主?"又想道:"是便是了,隻是這幾根頭毛,一時如何得長,又在那裏安身?"想了半晌,忽想道:"我有個師弟法通,在嘉善縣大覺寺出家。我如今去尋他住下,將銀子埋藏,捐貼他些銀錢,住上年餘,將發養長,辭他而行,有何不可?"想定了主意,遂往嘉善縣而來。
一日到了嘉興,便上了夜行船,正遇著順風順水,不到天明,早到了嘉善。無相便挑了行李,上岸而走。走了半晌,隻因行李內有了這些銀子,走不多路便挑得渾身汗出。正在利家門前走過,卻見有燈光射出,他便歇下行李,在黑處往內一看,隻見許多人在那裏吃豆腐漿皮。又見一個美貌婦人在灶上料理,與人喜笑,大灑風情。無相看在眼中,一時動火,因想道:"我挑得又饑又渴,何不也去買碗吃,兼看看這婦人。"便忙向腰間摸出幾文,走進門來說道:"女菩薩,小僧過路饑渴,特來買求一碗漿皮解渴。"說罷,便將錢放在灶上。春桃見是和尚,便笑了一笑,連忙盛了一碗,送來道:"出家人不要錢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