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老鄉陳文燦先生相識緣是我此次鼓浪嶼之行的一大收獲。若非散文家林懋義教授介紹,我險些與之擦肩而過。
陳文燦,漆畫藝術家、教授,現任福建工藝美術學校校長、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院院長。1974年至今他在福建工藝美術學校先後擔任副校長、校長、校黨委書記:他還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漆畫藝術委員會秘書長、《藝術·生活》雜誌主編;他的代表作品,大型漆壁畫《武夷之春》、《八閩風光》、《雙潭映月》分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和台灣廳陳列、他著有《文燦畫集》等,並有多篇學術論文發表在國家核心期刊上……他被福建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福建省委、省政府、人大和政協均陳設他創作的大型漆壁畫作品……
散文家林懋義動情地說:“如果說福建工藝美術學校是我國‘東南工藝美術的搖籃’,那麼陳文燦就是她的保姆!”因為學校的發展傾注了文燦的大量心血!遠在1974年初,省二輕局籌備福建工藝美術學校複辦工作伊始,就是由陳文燦等3人組成臨時領導小組,在國家投資很少的情況下,團結全體師生員工艱苦創業,勤儉辦學,自力更生,多方籌措……走出了一條低投入高產出的辦學道路,為福建省乃至全國的美術、工藝美術、藝術設計等培養了大批人才……
然而,誠如冰心所言:“成功的花朵/人們隻驚羨她現時的明豔/卻忘卻了當初被浸透了/奮鬥的淚泉”——陳文燦也是在苦水裏泡大的!
抗戰勝利前夕(1944年8月),陳文燦出生於莆田濱海農村——埭頭。當時他們住的是簡陋的土坯房(雜石壘成為基,紅土夯實為牆,為防風雨用小麥稈編成“草裙”將土牆圍起);床上蓋的是發黑的破棉絮;吃的是地瓜、麥糊;穿的是麻織的“粗布”……他母親生了10個孩子,隻養活了7個,二全家僅僅勉強供文燦一人讀書!有一件“小事”讓文燦至今不能忘懷——1958年,他考取了莆田哲理中學,他母親在送他上學的路上,掏了半天,才將身上僅有的兩角錢給了他……
陳文燦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福建工藝美術學校(位於“鋼琴之島”鼓浪嶼),學校所在的這個四麵環海的美麗小島為文燦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寫生素材”……文燦如饑似渴地投入學習!他時常拿著畫夾四處寫生,常常畫到暮色冥冥,樂而忘歸!敏而好學的他還時常與同學切磋畫藝並虛心向師長請教……正所謂:“前人身上上層樓,廢畫三千得自由!”——文燦以風景、花鳥畫見長,其畫作以線條的流動形成奇異的情緒節奏,融音樂、舞蹈之韻致於筆墨之中,用筆節省卻能栩栩如生,意境深遠!
人生窮達誰能料,理應含笑向未來!——是啊!朋友,你看!艱苦的環境、困窘的生活並沒有把陳文燦壓跨,反而激勵他勇往直前!生性坦率、豪放、豁達、樂觀的他依靠著從苦難中“提取”的精神力量一路從“泥濘”走到了“美景”……綜觀陳文燦的成材曆程,我記起先哲的一句話:“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好的作品,都是作者用筆尖蘸著心血寫出來的,作者自己全身心地融入了文字,交給了讀者,這是寫作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