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第七十九回,呼延灼與韓存保交戰,隻見呼延灼“兜住馬,橫著槍,立在陣前。高太尉看見……便差雲中節度使韓存保出馬迎敵。這韓存保善使一支方天畫戟。兩個在陣前,更不打話。一個使戟去搠,一個用槍來迎。兩個戰到五十餘合,呼延灼賣個破綻,閃出去,拍著馬,望山坡下便去。韓存保緊要處,跑著馬趕來……兩個卻好在溪邊相迎著。……韓存保一戟,望呼延灼軟脅搠來,呼延灼一槍,望韓存保前心刺去。兩個各把身軀一閃,兩般軍器都從脅下搠來。呼延灼挾住韓存保戟杆,韓存保握住呼延灼槍杆。兩個都在馬上,你拉我拽,挾住腰胯,用力相爭。韓存保的馬,後蹄先踏下溪裏去了。呼延灼連人和馬,也拽下溪裏去了。兩個在水中扭做一塊……呼延灼棄了手裏的槍,挾住他的戟杆,急去掣鞭時,韓存保也撇了他的槍杆,雙手按住呼延灼的兩條臂。你揪我扯,兩個都滾下水去。………兩個在溪水中都滾沒了軍器……隻把空拳來在水中廝打。……正解拆不開,岩上一彪軍馬趕到,為頭的是沒羽箭張清,眾人下手,活捉了韓存保。”
再請看下麵一段呼延通與金人牙合孛堇交戰的記錄。宋人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一六九:“紹興六年……韓世忠欲進趨淮陽城下,令呼延通攔前。……金人出猛將牙合孛堇,呼令通解甲投拜。通曰:‘我乃呼延通也……’即持槍刺牙合孛堇。牙合孛墓與通交鋒,轉戰移時不解,皆失杖,並馬,以手相擊,各抱持不相舍,去陣已遠,於是皆附於坑坎中。陣兩皆不知。……通搦牙合孛堇喉,氣欲絕而就擒。”
這兩段交戰記錄十分相似,可以推測《水滸傳》作者在寫這段故事時,至少是參考了《三朝北盟會編》的那段故事。另外,《水滸傳》第一百二十回寫呼延灼招安受封後統領大軍破大金兀術四太子。而呼延通作為韓世忠軍中的統製官,多次隨韓世忠與金兵作戰,大破金兵。由此可見,呼延灼的原型可能就是呼延通。
沂州起義的王倫是白衣秀士王倫的原型嗎?
宋朝歐陽修《歐陽文忠全集》卷九十八《論沂州軍賊王倫事宜劄子》說:慶曆三年(1043年),“臣近聞沂州軍賊王倫等,殺卻忠佐朱進,打劫沂、密、海、揚、泗、楚等州,邀呼官吏,橫行涯海,如履無人。比至高郵軍,已及二三百人,皆麵刺‘天降聖捷指揮’字號,其王倫仍衣黃衫。據其所為,豈是常賊。”
宋人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山東有王倫者起,轉鬥千餘裏,至涯南,郡縣暨多預備,故即得以殺捕矣。”
《宋史?仁宗本紀》:“慶曆三年五月,虎翼卒王倫叛於沂州,七月乙酉,獲王倫。”
《三朝北盟會編》卷六十二:“……大盜王倫,轉掠江涯。”
除了上述材料,還有《東都事略》、《麈史》、《厚德錄》、《續資治通鑒長編》等都一再地提到王倫,可見王倫起義是曆史上重要的事件。
王倫起義於慶曆三年(1043年),下距宣和三年(1121年)宋江投降,時間相隔七十八年。盡管如此,今天的學者一般認為他就是《水滸傳》中王倫的原型。王利器先生認為:王倫是北宋第一個在京東涯南地區(其地區大半與宋江活動地區相同)豎起農民革命旗幟的。那一次革命,也確實轟轟烈烈,震撼了趙宋王朝。何心在他的《水滸研究》中說:“或許因為他是個聚眾起義的首領,與宋江、晁蓋有些相像,所以《水滸傳》作者不管年代先後,也把他扯進了梁山泊去了。”由此可見,沂州起義的王倫就是《水滸傳》裏王倫的原型。
史進的原型是據興州稱帝的史斌嗎?
龔聖與的《宋江三十六人讚》所錄三十六人中就有史進,綽號是“九文龍”,排在第十七位。元代《大宋宣和遺事》記宋江在玄女娘娘那裏見到天書中三十六人姓名也有史進,綽號“九紋龍”,排在第五位。
《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七:“建炎元年七月,賊史斌據興州,僭號稱帝。斌本宋江之黨,至是作亂。”
《宋史?高帝本紀》也記載了這個事件:“建炎元年,秋七月,關中賊史斌犯興州,僭號稱帝。”這個稱帝的史斌可能就是梁山泊九紋龍史進的原型。原因有二:其一,《建炎以來係年要錄》明言史斌是宋江之黨,以其稱帝之能量,當在三十六人之內,而三十六人中惟有一位姓史者,即史進;其二,《水滸傳》記史進籍貫為華陰縣人,《宋史》也稱史斌為“關中賊”,華陰即在關中。二者並視,姓氏與地域均相合。所以,餘嘉錫《宋江三十六人考實》認為:“然則史斌者,其即九紋龍歟?”況且北方口音“進”與“斌”還比較接近,也許是口誤,史進便成了史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