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拉康精神分析理論下的華裔身份研究(1 / 3)

拉康精神分析理論下的華裔身份研究

藝文論壇

作者:秦雪琴

[摘要] 華裔身份問題是華裔文化研究課題的一個核心課題。意識形態,權利話語,文化霸權,以及社會構成等很多外部因素對於身份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華裔身份的研究過程中,過分關注了外部因素對於自我身份構建所起的作用,而忽略了人的自我本質在身份構建中起的積極作用。那麼,個人心理動因在自我身份構建過程中有沒有影響呢?這些方麵都有待我們去深入思考。

[關鍵詞] 身份 主體 自我 華裔 心理因素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1.048

威廉·布魯姆(Williams bloom)對近年來身份研究成果做了簡要概括之後指出:“身份確認對任何個人來說,都是個人內在的,無意識的行為要求。個人努力設法確認身份以獲得心理安全感,也努力設法維持,保護和鞏固身份以維護和加強這種心理安全感,後者對於個性穩定與心靈健康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P332)在美國,身份是少數族裔極為關注的一個話題。身份意味著要確定或是了解我是誰,我如何看身邊其他人,我歸屬於何處等本質問題。

社會環境的變化直接導致了華裔身份的變化。第一代到美國的華人憑借著身後祖國悠久的文明和曆史,使他們有種文化優越感,麵對著周圍環境中的冷漠,敵對,歧視,他們身在異鄉,卻能坦然麵對。中國優秀的文化成為他們的精神慰藉。所以第一代華人和中國文化依然保持高度認同。第二代華人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人口數量已經增加到50%。他們開始試圖融入當地的文化圈子。這時的他們長在美國,接受美國的教育,有著美式的思維,卻得不到平等的對待。他們的膚色成為進入主流文化不可逾越的障礙。後來,隨著五十年代排華法案的取消,美國對華人的態度發生轉變,華人對於自己的認識也開始發生變化,他們積極尋自身文化的優秀之處,試圖以正麵的形象贏得主流文化的關注。六十年代,美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民權運動,意識形態開始多元化,少數族裔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他們的聲音開始出現在主流社會。此後的第三代,第四代華人根據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從中國文化中發掘出更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視角來代表他們自己,現了民族化和全球化的文化發展特點。

社會和政治環境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華裔族裔身份的變化。曆史背景,社會環境,經濟形勢等外部因素都會影響華裔身份的形成和定位。然而,在華裔身份的研究過程中,過分關注了外部因素對於自我身份構建所起的作用,而忽略了人的自我本質(如理性,靈魂或者意識等)在身份構建中起的積極作用。那麼,個人心理動因在自我身份構建過程中有沒有影響呢?這些方麵都有待我們去深入思考。

一、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下的身份觀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運用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的語言學理論,就與人的主體問題有關的方麵,尤其是無意識和語言的關係問題,對弗洛伊德主義進行了改造和重新闡釋,實現了對傳統精神分析學的一次語言革命。值得注意的是,在身份問題上拉康與其他後結構主義者所持的觀點不盡相同,因為他沒有忽略個人身份形成過程中的心理動因。弗洛伊德認為,主導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是非理性的無意識,無意識的作用範圍極廣,從一個人的夢境,言語,表情到國家的文化,宗教等等,主體不再是獨立自主的理性主體,而是徘徊在本我和超我之間,由本能驅動,受到倫理限製的無意識主體。弗洛伊德的理論雖然指出了人類身份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心理動因,但存在唯性論和生理決定論的致命缺陷。拉康吸收了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的基礎上,重新解釋了個人身份形成過程中的心理動因。拉康的主體依舊是無意識的主體。由於吸收了索緒爾結構主義的語言學的理論,拉康認為無意識具有語言的結構,以隱喻和換喻的方式間接表達著自己。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分析無意識的語言結構來分析人類言語行為的深層次心理因素。這樣就為主體身份構建的深層心理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認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