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營養不良和生長發育遲緩是同義詞(1 / 3)

開頭語:

營養不足與營養過剩並存是目前我國兒童營養狀況的現實體現,兒童早期營養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成人後的生命質量。

避免飲用營養價值低的飲料,如茶水、咖啡、可樂。限製果汁的攝入量以防止影響營養豐富食物的攝入量。

——輔食添加10原則之九(WHO/UNICEF,2002)

喂養參考標準:

早餐:棗泥牛奶發糕(麵粉20克,玉米粉10克,棗泥15克,白糖5克),雞蛋粥(大米25克,雞蛋15克,植物油5克),醬牛肉15克。

午餐:什錦飯(大米25克,花豆15克,西紅柿30克),小白菜湯(小白菜30克,蝦皮10克,植物油5克),蒸雞蛋羹(雞蛋50克)。

晚餐:小餃子(麵粉50克,肥瘦豬肉25克,白菜35克,植物油5克),胡蘿卜小米粥(胡蘿卜25克,小米25克,香油2克),牛奶200毫升。

零食:1~2次,酸奶100毫升,麵包1片,水果1/2個。

一、怎樣才能知道寶寶生長發育是否正常

評估孩子發育是否正常要依靠幾個方麵的情況進行綜合評估,而不是單純依靠某一個表現或檢驗結果。

特別提示:大夫如何評估孩子發育是否正常

首先,通過詢問來了解孩子的一些情況,例如孩子的出生情況,喂養情況。有時還應詢問母親妊娠時的營養狀況,有無貧血及腿肚子抽筋,膳食是否合理等。尤其應當重點了解孩子當前膳食的數量、質量及飲食行為,從而對孩子的營養情況有個初步了解。

其次,外觀的觀察和體格檢查,看看孩子的精神是否愉快,麵色是否紅潤,摸摸腹部和四肢的皮下脂肪的厚薄,還有孩子的動作發育是否良好等。再有就是實驗室檢查,例如血紅蛋白測定,還有微量元素、維生素等,作為全麵評估的一種參考。

因此,大夫評估孩子發育是否正常是依據病史、症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四個方麵的綜合情況來進行判斷。

1.體重或生長發育狀況

首先,應了解兒童每天進餐的次數和攝入的食物是否充足。兒童每天應進餐3至5次,營養不良的兒童可能會需要更多的次數,而且喂食的時間會更長些。如果兒童吃完後還要求更多食物,應滿足他們的要求。其次,應注意兒童的食譜中所含的熱量是否過低,利於兒童生長的食物有蛋類、魚、肉類、豆類、堅果類和穀類。含有豐富維生素的食用油或動物油脂既能提供維生素又能提供熱量。再有,對於生病的孩子應鼓勵病兒少食多餐,對於生病的幼兒可以喂比平時更多的母乳,輔食應做到易消化和營養充足兩者兼顧。

2.身材矮小始於生後第一年

嬰兒出生後4~6個月內完全依賴母乳喂養,即純母乳喂養就可以滿足嬰兒生長發育的熱能及各種營養物質的需要。在此階段如添加一口水或其他飲食,嬰兒就會少吃一口母乳,同時還增加了嬰兒患腹瀉的可能性,從而進一步損害了嬰兒身材的發育。

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非純母乳喂養嬰兒身材矮小的危險性是純母乳喂養嬰兒的2.2倍,同時發生腹瀉的危險性也增加了2.7倍。純母乳喂養嬰兒身材矮小的發生率比混有水分或添加其他食物尤其是糧食類食物的母乳喂養嬰兒降低了25%。

當嬰兒4~6個月以後,嬰兒必須開始添加輔食。由於嬰兒胃的容量很小,糧食類食物很容易使嬰兒產生飽感,但能量及營養素含量卻很難達到要求。

研究證實,兒童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素如鋅、鐵等主要來自動物性食物及蔬菜。18個月至24個月的嬰幼兒如在食物中添加動物性食物的比例提高10%,其身材矮小的發生率則下降2.6%,添加蔬菜水果類食物也可得出相似結果。

3.兒童營養不良對成年後慢性疾病的影響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成年人的一些慢性疾病往往與兒童期的不良飲食行為有關,這些慢性病多種多樣,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甚至癌症。研究顯示,機體在生命早期對營養不良所產生的適應可被永久性編程,這些基因可能就是糖尿病或其他一些代謝障礙的易感基因,從而導致在成年期患病的危險性增高。“子宮內發育遲緩”及“胎兒營養受損”已正式列為成人罹患某些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4.怎樣為學步兒童選擇食物

一天至少喝兩杯牛奶或配方奶,一天1個雞蛋,一天需要肉、魚、豆腐50~100克,以提供蛋白質、B族維生素和各種微量元素等。深綠色及深黃紅色蔬菜的維生素A、維生素C及鐵質含量都比淺色蔬菜高,每天應該吃200克。每日1~2次零食用來補充營養素及熱量的不足。每周補充動物肝髒1~2次,以提供豐富的礦物質及維生素。有條件的地方,每周給孩子吃一些海產品類食物。

二、蛋白質能量缺乏

蛋白質缺乏的嬰兒外觀上不瘦,但肌肉不結實,生長發育緩慢,平時多病。能量不足的直接表現就是兒童身材矮小和低體重。

1.什麼是蛋白質能量缺乏

能量不是一個具體營養物質,它由食物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代謝後提供,當這三大供能物質攝入量不足時會引起熱能不足。蛋白質缺乏往往與能量缺乏同時存在。短期內表現為體重不增或增長緩慢,因此體重增長是兒童營養狀況的近期指標。長期則使兒童身高的增長遲緩,因此身高的增長是兒童營養狀況的遠期指標。一般情況下體重不足稱為營養不良,身高增長不足稱為發育遲緩。

2.營養不良和生長發育不良是同義詞

就兒童而言,營養不良和生長發育不良是同義詞,是使兒童易患病、智力低下、行為不良、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兒童蛋白質——能量缺乏的情況逐漸減少。隨之而來的兒童各種微營養素缺乏症就顯得更為突出。這種微營養素缺乏症不會隨經濟發展而自然消除,它與人們的飲食結構和健康知識水平有著密切關係。

特別提示:哭鬧饑餓

哭鬧饑餓與隱性饑餓是兒童營養不良的兩種集中表現,哭鬧饑餓由於蛋白質——能量缺乏,兒童得不到最基本的營養物質,比如嚴重的糧食短缺或是富裕地區兒童嚴重的挑食、偏食或厭食導致食物攝入減少,從而發生蛋白質——能量攝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