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語:
出生後頭3年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在此期間保證兒童的營養攝入很重要。營養不良造成的低智商可能反映在兒童認知方麵的缺陷,這有可能導致兒童和青少年出現行為偏差。
進餐時盡可能不分散注意力,進餐時是麵對麵親切交流的好機會。
——輔食添加10原則之十(WHO/UNICEF,2002)
喂養要點:
以穀類食物為主,米飯、饅頭、花卷、麵包、包子、餃子是蛋白質和能量的主要來源。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以保證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的來源。每天吃奶類及豆製品(豆漿)2~3杯,可補充充足的鈣和優質蛋白質。每日有一定量的瘦肉、魚、禽和蛋類,提供兒童生長發育必需的營養元素。家庭可多做包子、餃子、丸子、餡餅讓孩子食用,其中所含的麵、菜、肉和油是營養較均衡的膳食。
一、幼兒膳食的基本要求
均衡膳食包括食物中能量、各種營養素攝入的量與質要適合幼兒營養的要求。質量就是要注重兒童每日吃的食物的選擇是否合理。
1.3歲幼兒一日膳食的需求與安排
3~6歲的幼兒,每日膳食需要穀類6份。相當於1/2個麵包、1/2碗熟米飯、1/2碗熟麵條、30克穀物製品的合計量。每日膳食需要蔬菜3份,相對於1/2碗剁爛生或熟蔬菜、1碗綠葉生蔬菜的合計。水果2份,相對於1片水果、3/4杯純果汁、1/2碗罐裝蔬菜、1/4杯幹蔬菜。奶類包括1杯牛奶或酸奶,30克奶酪。肉類包括60~90克煮熟瘦肉、禽類或魚、1/2杯煮熟的幹豆類或1個雞蛋(相當30克瘦肉)、2湯匙花生醬(相當30克瘦肉)。限製從脂肪和糖裏攝取過多熱量。
2.如何保持幼兒膳食的均衡
來自動物性食物蛋白質的數量不少於蛋白質總量的50%。如果每日膳食以稀湯、稀粥糧食為主時,由於蛋白質、脂肪的不足、蛋白質的搭配不合理而導致幼兒生長發育遲緩。相反,如果幼兒隻吃蛋、肉、魚等,不吃或很少吃糧食類食物,則會發生碳水化合物的供給不足,同樣使兒童出現能量的缺乏。因此,幼兒膳食中應包括穀類糧食、蔬菜水果、奶製品和蛋禽肉類等,在食物種類和數量的選擇上要合理,達到各種食物在營養成分上的互補作用,從而真正做到均衡膳食。
3.幼兒飯菜要適合生理特點
蔬菜需要完全煮熟,最好是蒸熟,因為這樣可以保存更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但是要避免蒸的時間過長,以免破壞主要的營養成分。要將肉類煮至全熟,采用的烹飪方法包括烤、烘,避免煎炸,因為過多的飽和脂肪對嬰兒機體不利。將食品攪拌成泥糊狀或剁碎至想要的質地和硬度。不要過多添加鹽、糖或調味品,寶寶會喜歡這些新鮮而且沒有調味品的食物本身特有的味道。保留蒸蔬菜及烹調肉類時候的湯汁,如果需要的話,你可以使用它們來稀釋寶寶的食物。
4.幼兒的合理進餐
幼兒一般可以安排為一日三餐及餐後兩次點心的“三餐兩點”的飲食方式。3歲的孩子咀嚼能力增強了,食物就不必切得太碎小,肉可以切成薄片、小丁、細絲等。牛奶或以牛奶為主的飲料是非常好的點心,含豐富蛋白質、鈣質及B族維生素。應在他發脾氣、疲倦、要喝奶之前就給他端上加餐。不要催促孩子快速進餐,不要經常給孩子像巧克力、可樂這樣的食物、飲料,由於它們含高熱量成分,隻會提高孩子攝取的能量,但這些飲料中缺乏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5.應對過敏食物
1~3歲之內孩子有7%~8%屬於過敏性體質的兒童,近年來還有上升的趨勢。除了遺傳因素外,食物也能誘發病情發作,牛奶、禽蛋等動物性食品是其罪魁禍首。控製發生過敏簡單的解決方法是減少這些食品的攝入,多吃糙米、蔬菜,使孩子的過敏性體質得到改善。這裏的奧妙在於糙米、蔬菜供養的人體細胞生命力強,又無異體蛋白進入血流,所以能防止過敏和特應性皮炎的發生。大米、小米、燕麥等也是過敏幾率小的食物。
二、3歲兒童良好的飲食行為
理解了喂養就等於理解了如何撫育兒童的主線。在孩子發展的不同階段,弄清孩子的需要,給予恰當的喂養,這樣能夠使家長理解並支持孩子在其他領域的正常發展。
1.良好飲食行為的建立
為確保膳食合理,應做到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偏食;根據需要可再加上一、兩次零食。吃飯時間不要超過30分鍾,不可邊吃邊玩或邊看電視。飯前洗手、飯後刷牙漱口,不隨便將任何物品放入口內,不吃不幹淨食品,愛惜食物、不浪費,掉在地上的食物不可吃。父母要做的事情就是給孩子做好一日三餐,不要將就,也不必過於複雜,孩子要做的事情就是吃掉它。
2.孩子餐桌上的禮儀
讓你的孩子同你們一起坐在餐桌旁,可以在廚房裏,也可以在餐廳的餐桌旁吃飯,但要做到定時、定點。吃飯的時候是大家一起交流的時間,堅持每天同家人一起吃飯的孩子飲食往往更合理。3歲的孩子已經準備好學習餐桌上的禮儀了,也可以在開飯前幫助布置餐桌,擺好筷子,他會喜歡家庭就餐的這些習慣和程序。要不失時機地教他學會說“請”、“謝謝”等句。尊重和讓孩子參與,從餐桌的禮儀、言行開始規範孩子的心理和行為是最自然和有效的教育場合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