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吃多少,難以把握的尺度(2 / 3)

3.1~2歲的寶寶吃飽、吃好了嗎

寶寶到1歲的時候,寶寶的膳食模式與喂養行為已基本形成,因此1歲到2歲時,寶寶的進食狀況一般不會有太大變化,1歲之內吃得好、生長好的寶寶在1歲之後大多仍會延續下去。同樣,1歲之內吃得不飽、生長緩慢的寶寶在1歲之後大多也會同樣延續下去,營養不良的表現和生長緩慢更加明顯,除非父母能及時發現寶寶喂養的問題並得到糾正,或是寶寶的喂養環境完全改變了。

三、奶量要充足、輔食要質量高

1.奶量與輔食不能互相影響

一般4~6個月後寶寶需要添加輔食了,添加輔食是為了保證寶寶隨月齡增長的營養需求得到合理補充。對於嬰幼兒來說,母乳或配方奶始終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食品,其中營養素含量也很豐富。母乳或配方奶是1歲以內孩子的主食,甚至在2歲之內奶類仍然是每日膳食的主要部分,及時、合理地添加輔食應當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在輔食添加的開始階段,輔食往往是水分較多的糊狀食品,其營養價值不如同等量奶的營養價值高。輔食添加過早、量過多和過於頻繁都會影響母乳或配方奶的攝入量,從而導致能量、蛋白質和營養素的缺乏。

2.不能長時間停留在泥糊狀食品階段

在我國農村或是城市,大多嬰幼兒的家庭在由液體食物向固體食物過渡的換乳期,往往以米糊、米粥、麵湯為主。根據寶寶生長的特點,這個過程應持續1~2個月。正確的做法是注意隨時改進寶寶食物的性質,及時轉化到比較柔軟的小塊狀,以提高食物的營養價值和幫助寶寶掌握吃飯的能力。一個8個月大的嬰兒如想通過吃米粥來達到能量的要求,除了大約500毫升母乳外,每天還需額外補充300~400千卡能量的輔食,相當於200毫升的米粥3~4碗,即便能量達到了,但各種主要營養素如鐵、鋅、硒含量仍相差很多。

此外,如果孩子長時間食用流質,孩子的吞咽、咀嚼功能越來越弱,這使得孩子的牙齒和口腔內外的肌肉得不到應有的鍛煉,頜骨也不能很好地發育,孩子長大也懶得咀嚼硬東西,或是根本不具備吃一般家庭普通飯菜的能力。

四、揭開“麵片湯”“大米粥”的麵紗

1.不需要咀嚼、容易吞咽的易消化輔食往往營養價值低

麵條湯、大米粥在我國大多數地區都很流行,製作起來又很簡單,同時具有容易消化、口感好等優點,在我國是一般有嬰幼兒家庭每日都離不開的主食。隨著營養學知識不斷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知道,吃飯已不單單是製作簡單、口感好、經濟實惠而已,還應當滿足人體每日營養的需要。對於寶寶來說,尤其必須滿足生長發育、大腦快速發育和增強抗病能力的需要。湯泡飯、大米粥、麵湯飯不需要咀嚼、容易吞咽、容易消化,但家長忽略了這類食物是否能讓寶寶得到足夠的營養。

2.算算“麵片湯”“大米粥”的營養價值

“麵片湯”“大米粥”的營養價值大約有多大?一個容量200克的碗,盛滿蒸米飯,它所含有的能量為220千卡左右,蛋白質2.5克,鈣、鐵、鋅分別為6、0.3、0.2毫克。如果製作成泡飯或大米粥,要去除1/2~1/3的蒸米飯,加入水或其他湯汁,這樣它的能量、蛋白質、鈣、鐵、鋅含量再減去1/2~1/3.

3.“麵片湯”“大米粥”的營養缺欠

湯泡飯有兩個大的缺欠:蛋白質——能量不足和各種微營養素不足,這兩個大的方麵正是兒童膳食是否科學、合理的關鍵。

蛋白質——能量不足:即使一天內還有很多食物可以選擇,但因為湯泡飯體積大,很容易產生飽脹感,吃了湯泡飯後再吃任何其他食物的量就會減少,因而必然會影響其他有營養價值食物的攝入量。如果這樣的湯泡飯或米粥、麵湯要滿足1歲寶寶營養需求的話,那麼每天需要吃5次,且需每次吃兩碗(200克/碗),可見吃這樣的食物量是很難達到的。

微營養素不足:寶寶生長發育所需的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例如鐵、鋅、鈣和維生素A等在湯泡飯裏都幾乎為零,因此這種湯泡飯隻提供了微不足道的能量,根本再無法提供其他各種營養素。即便這些食物中含有少量鐵、鋅、鈣和維生素,但因生物利用度很低,因此根本無法滿足各種營養素的需求。

4.寶寶早期營養不良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