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嬰幼兒期是營養(1 / 2)

缺乏症的高發期

一、嬰幼兒微營養素缺乏症

1.什麼叫微營養素

人體需要量僅為幾毫克甚至幾微克的礦物質或維生素統稱為微營養素。包括一些金屬元素如鐵、銅、鋅等,還有一些非金屬元素如碘、硒等。這些微量元素雖然含量很少,但分別具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如參與酶的合成、紅細胞的生成、促進生長發育等。微營養素除微量元素外還包括一係列需要量甚微的維生素,它們的需要量多以微克來計算。維生素是一類維持人體生命過程所必需的有機化合物,天然存在於各類食物中,例如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D等。

2.“問題營養素”

國際上把鐵、鋅、鈣等兒童最容易缺乏的營養素稱之為“問題營養素”。鐵元素是造血原料之一,小兒出生後由母體獲得的鐵在體內貯存,隻能供生後3~4個月之需。如果4個月後不及時補充含鐵質豐富的食品則會出現缺鐵性貧血。鋅能促進神經細胞的生長發育,對腦的發育和功能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鈣質為骨骼中的重要成分,小兒正在生長發育階段,對鈣質的需要量比成人多。因此,兒童鈣缺乏的現狀比成人常見而且嚴重。

3.邊緣性營養素缺乏

目前我國兒童營養素的缺乏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處於正常與不正常邊緣狀態的營養不足占大多數。這些兒童可能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缺乏症狀,但身體內的營養素已不能滿足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仔細觀察會發現,他們往往存在著能力、認知、行為方麵的問題或者是免疫力的下降。例如大多數缺乏鐵的兒童是在常規體檢化驗時發現的,這部分孩子在外觀上常常不被家長所注意,但往往存在著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降低等貧血體征之外的問題。

4.營養對兒童身心健康的影響

兒童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健康,這幾個健康都是以生理健康為基礎,而生理健康又是以兒童的營養為基礎。有的孩子不好撫養,有的孩子總是愛哭鬧,見了生人總是往媽媽懷裏躲,有人認為這是孩子的天性,其實這跟孩子的營養缺乏有一定關係。孩子的不活潑,情緒不穩定、反應能力比較差,發育遲緩,應當考慮到營養缺乏的潛在影響。父母要注重孩子的早期行為發育和培養,不可忽視了營養這一物質基礎。

二、我國兒童最易缺哪些微量元素

1.約半數兒童麵臨微營養素缺乏的危害

鐵、鋅、鈣及維生素A、維生素D等是影響兒童健康的重要營養素。目前我國嬰幼兒患缺鐵性貧血的幾率仍然高,即使是輕度貧血,其身高、體重也會較正常兒童落後。在營養不良患病率較高地區,缺鋅可能是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缺鋅會導致兒童發育缺陷和易於感染各種疾病。我國有些農村地區兒童亞臨床維生素A缺乏發生率高達30%以上。維生素A具有增強機體免疫的作用,對減少感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和嚴重程度有一定影響。

2.兒童微營養素缺乏的兩大主因

首先是嬰幼兒和兒童的生長發育速度快,生理需要量大。以鐵營養為例,4~6個月後嬰兒需要量迅速增加,到12個月時每天需要鐵元素0.7~0.8毫克,生物利用率按8%計算,每日適宜攝入量為10毫克。而一個成年男性每日為15毫克。再看看鈣質的每日適宜攝入量,1歲以上為600毫克,4歲以上為800毫克,嬰兒與成人體重相差5倍以上,但鈣需要量卻相當。

其次就是攝入量不足,嬰幼兒和兒童本身胃腸容量很小,再加上家長喂養知識的誤區,孩子每天攝入食物的量與質常常達不到推薦標準。

3.打好合理膳食這個基礎

合理膳食是指在滿足能量需要的同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供熱營養素比例合適和各種營養素,尤其是維生素A、維生素D和鐵、鋅、鈣等微量元素也能滿足需要。從營養學的觀點來說,吃好就是科學地安排膳食,每天食物中各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營養素之間的比例合適,這才是真正的吃好。目前,嬰幼兒維生素A、維生素D和鐵、鋅、硒等微營養素缺乏是我國兒童營養不良的主要形式,發生率為30%~50%。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出寶寶在吃好方麵存在的問題仍然很多。

4.重視動物性食物的攝入

研究表明,鐵、鋅等微量元素可以增強寶寶抵抗力,減少孩子的生病機會。動物性食物中鐵、鋅、鈣、硒和維生素A、維生素D等含量與生物利用率明顯高於一般植物性食物。如瘦肉、動物肝髒中鐵元素是以血紅素的形式存在,它可被腸黏膜細胞直接吸收,其吸收率為10%~20%,其生物利用明顯優於單純的植物性食物。對於6個月以上的孩子,每天應食用一定量的瘦肉,同時也要適量攝入魚、蝦,每周吃一到兩次動物內髒。如果一個孩子都七八個月了還從未吃過一點肉泥和肝泥,這些孩子體內鐵、鋅、硒和一些維生素的含量無疑會很低,那他們的抗病能力會受到影響。但由於傳統飲食習慣的影響,很多家長擔心孩子還不能消化和吸收這些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