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鈣與兒童健康(1 / 3)

一、缺鈣與佝僂病

1.鈣是人體中含量最多的礦物質

鈣這一礦物質占體重的1.5%~2%,成人人體鈣含量為1200~1300克,足月新生兒含鈣28克~30克(占體重1%)。人體鈣的99%存在於骨骼與牙齒中,1%存在於軟組織、細胞外液和血液中,平時血鈣濃度相對恒定。兒童鈣的每日需要量為600毫克左右,這一量比鐵、鋅10毫克的需要量相差很多,因此鈣是常量元素。“缺鈣”是老百姓的通常說法,人們通常說的“缺鈣”在醫學上稱之為佝僂病,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營養缺乏性疾病之一,由於佝僂病的表現可以從頭到腳和從內到外,再粗心的家長也會感覺得到。所以,還沒有任何一種疾病能像佝僂病那樣如此引起家長的重視和關注。

2.缺鈣與佝僂病不是同一概念

佝僂病主要是由於體內維生素D不足,致使鈣、磷代謝失常的一種慢性營養性疾病,全名為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缺鈣”是部分小兒膳食鈣攝取不足,或是繼發於維生素D不足,使鈣的吸收下降。當然,也可兩者兼而有之,而最常見的是維生素D不足,所以把佝僂病稱為缺鈣是不恰當的。由於這樣的誤解,一些家長給小兒吃各種各樣的鈣,而忽略維生素D的補充,使鈣無法吸收利用。相反,補鈣過多反而會影響胃腸道功能,造成小兒厭食,導致小兒便秘等。按照我國兒童保健的有關規定,出生後一年內起碼應當有四次的家庭訪視或去當地的兒保機構做體檢,一般在4~6個月開始給寶寶添加輔食的同時應當做一個比較全麵的檢查,其中就包括佝僂病的早期發現和積極預防。

3.鈣的食物來源

鈣的食物來源首推乳類,母乳中的鈣僅為牛奶的1/3,但吸收率優於牛乳,因此母乳喂養的孩子較少發生缺鈣。每100克牛奶中含鈣102毫克,兩瓶半牛奶便可滿足一個3歲以下孩子一天的鈣需要量。其次為海產品,每100克蝦皮、蚌肉鈣含量分別為991、190毫克。再有就是菌藻類,每100克海帶(幹)、紫菜、黑木耳鈣含量分別為348毫克、264毫克和207毫克。大豆含鈣也不少,但其表皮中含有較多的植酸,會妨礙鈣質的吸收,去皮後食用吸收率大大增加。有些蔬菜如菠菜含鈣也很多,如能先焯後炒,去掉部分草酸後再吃,也不失為鈣質的良好來源。

4.影響寶寶鈣吸收的四大因素

鈣的攝入:1歲的寶寶,吃奶量開始減少,而此時的輔食又過於精細,這樣的寶寶的每日鈣攝入大約隻能滿足需要量的一半。另一方麵,食物中還含有許多影響鈣吸收和生物利用的因素,比如膳食中食鹽含量高或是吃大量動物蛋白質,則鈣從尿中的丟失就多。食物如菠菜、油菜,穀物的麩皮中含有大量草酸或植酸,也會影響到食物中鈣的吸收。

遺傳因素:細心的家長或醫生會發現有的寶寶缺鈣還和爸爸、媽媽的遺傳有關。醫學研究證實,對鈣磷代謝起重要作用的維生素D在體內必須有一種維生素D的“受體”來接受它,而這種維生素D受體在不同人群基因之間有很大差異,也就是說,一部分人天生就容易出現維生素D的缺乏,這些寶寶缺鈣一般會比較明顯。

運動量:由於社會的變化,一些家庭不願意或其他原因無法堅持讓孩子經常到戶外活動。由於運動量下降,代謝水平降低,自然鈣的吸收減少。同時由於接受陽光紫外線照射的機會減少,機體通過皮膚轉化的天然維生素D就會減少。

其他因素:包括自然環境的汙染、大氣霧霾、可吸入顆粒等可使透過大氣層的紫外線減少,造成內源性維生素D合成障礙。飲水中植酸、氟含量超標也易導致骨生成障礙。一些家庭經常給孩子服用一些“消食”、“去火”的小中成藥以保證孩子健康,其實這些藥物的某些成分很可能會導致鈣的排泄增加。

二、佝僂病的異常表現

1.不同階段的佝僂病表現不同

佝僂病的臨床表現分為四期,活動早期(初期),表現為神經係統興奮性增高,睡眠不安、夜驚、易激惹、煩躁、多汗(與季節無關)。活動期以骨骼變化為主,包括枕禿、前囟門加大、方顱,乳牙萌出遲、牙釉質發育差,肋緣外翻、雞胸,腕與踝部的環形隆起、“X”或“O”型腿。恢複期即上述症狀與體征逐漸減輕或接近消失,精神活潑,肌張力恢複。後遺症期僅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在臨床上很多家長帶孩子來就診時,寶寶的佝僂病已處於後兩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