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鐵與兒童健康
1.鐵元素的重要性
鐵是合成人體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的重要原料,還參與許多生理功能。胎兒在母體時,母親通過胎盤無私地將鐵轉送給胎兒,這樣一般嬰兒出生時體內都貯存了一定量的鐵。嬰兒靠著體內原有的鐵及母乳、配方奶等含鐵食物,可保證其造血係統的正常運行,不至於發生缺鐵性貧血。當嬰兒的體重和血容量相當於出生時的2~3倍時體內存貯的鐵消耗殆盡,若此時未能添加一些含鐵豐富的食品,小兒就很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因此,6個月至2歲這一階段是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的關鍵年齡段。
2.鐵缺乏可使孩子智商下降9%
過去人們對缺鐵性貧血的認識大多停留在它僅僅是一種鐵缺乏導致的貧血症,表現為皮膚黏膜蒼白,血紅蛋白下降等。目前人們開始認識到,缺鐵性貧血大多起病緩慢,開始多不為家長所注意。嬰兒常有煩躁不安或精神不振,不愛活動,食欲減退;學齡前和學齡兒童此時可自述疲乏無力,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等。智力測驗發現小兒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反應慢、智商下降。嬰幼兒還可出現呼吸暫停現象,缺鐵還可導致舌乳頭萎縮、胃酸分泌減低及小腸黏膜功能紊亂。
鐵缺乏或貧血對兒童精神、運動、行為和智力發育的影響十分普遍又十分隱蔽,因此危害極大。缺鐵性貧血可影響嬰幼兒的腦力和智力的發育,鐵缺乏可使孩子智商下降9%。值得家長警惕的是,即使輕微的鐵缺乏或貧血引起的腦組織損傷也常常是不可逆的,如再加上同時存在的生物學與環境危險因素,嬰幼兒期鐵缺乏導致的智力傷害可能持續到成年期,甚至終生。
3.東、西方國家嬰幼兒同樣麵臨鐵缺乏症
缺鐵性貧血是機體鐵缺乏症的最終表現。鐵缺乏症是世界各國最為常見的營養缺乏症,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營養性貧血,多見於育齡婦女和兒童。6個月後還沒有添加輔食或輔食添加不合理,使嬰兒需要大量的鐵難以滿足是導致缺鐵性貧血的重要原因。一般嬰兒飲食的鐵含量或生物可利用率通常低於成人飲食。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嬰兒貧血的程度較輕,血紅蛋白甚至可在正常範圍,但實際上體內已處於缺鐵狀態。營養學家把這種鐵缺乏與缺鐵性貧血的並存稱之為“冰山現象”,即貧血的嬰兒隻是冰山暴露出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鐵缺乏的嬰兒都還暗藏在水的下麵,尚未被人們發現。據粗略估算,在一所幼兒園或一所學校每發現10名貧血的兒童,就還會有20~30名鐵缺乏的兒童同時存在。
特別提示:鐵缺乏延緩運動神經發育,損害認知能力的發展
鐵缺乏的嬰幼兒在精神上常處於緊張狀態,有恐懼感,畏怯,比正常兒童更離不開母親的懷抱。這些孩子常脾氣變化很大,由於拒絕與外界的交流,影響兒童的學習能力,因此認識能力的發育漸漸落後於正常兒童。在與語言及學習相關的智力發育方麵,表現為對外界事物冷漠,不感興趣,不主動,注意力不集中。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兒童逐漸出現學習困難,最終會影響兒童的學習成績。
二、影響鐵缺乏的相關因素
1.初生時機體鐵的含量與貧血的關係
正常新生兒其體內鐵的含量約70毫克/100毫升,早產兒及出生低體重兒體內的鐵含量與其體重成正比。故出生體重越低,體內鐵的總量越少,發生貧血的可能性越大。此外,胎兒經胎盤輸血給母體,或雙胎中的一胎兒輸血給另一胎兒,以及分娩中胎盤血管破裂和臍帶結紮等情況(臍帶結紮延遲可使新生兒體內鐵增加),都可能影響新生兒體內鐵的含量。
2.生長速度與貧血的關係
小兒生長迅速,血容量增加很快。正常嬰兒長到4~5個月時體重增加1倍。早產兒增加更快,1歲可增加6倍。若初生時血紅蛋白為19克/100毫升,4.5~5個月時降至11克/100毫升左右,此時僅動用儲存的鐵即可維持,無需在食物中加鐵。但早產兒則不同,其需要量遠超過正常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