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維生素D缺乏
1.維生素D是什麼
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的維生素。它在人類營養中起著重要作用,維生素D的主要功能,包括促使骨與軟骨的骨化,促進小腸中鈣、磷的吸收,促進鈣、磷在腎髒中的重吸收,維持骨骼與牙齒的正常生長的功能。近年來研究證實,維生素D還具有免疫調節功能,可改變機體對感染的反應。
那麼維生素D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維生素D並不能直接起作用,人體自身製造的維生素D(在皮膚形成)和從食物中吸收的維生素D,由血液首先運送到肝髒進行加工(用不了的部分儲存在肝髒),新產生的物質再被運送到腎髒進行加工,產生具有抗佝僂病的活性物質。如果在以上的任何一個環節出了毛病,都有可能引起維生素D缺乏,導致佝僂病。
2.維生素D-—人體骨骼的建築師
人們一提到佝僂病,第一反應也許是——“缺鈣”,其實真正與之有著密切關係的不完全是鈣,而是一種維生素——維生素D。兒童骨骼的生長與鈣、磷及維生素D三者有關,缺一不可,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維生素D。這就好比蓋房子,鈣和磷就是磚瓦和木材,維生素D就是建築師。當維生素D缺乏時,鈣鹽不能正常地沉著在骨骼的生長部分,以致骨骼發生病變,如方顱、雞胸、“O”型腿等,同時還可影響神經、肌肉、造血、免疫等組織器官的功能。
3.哪些原因導致維生素D缺乏
日光照射不足:皮膚合成是嬰兒攝取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在一定範圍內,日光接觸越強,維生素D的合成越多。如果嬰兒不常曬太陽,就會影響維生素D的合成。
喂養不當:母乳和一般的奶製品的維生素D含量極少,穀物和蔬菜中更少。如果把嬰兒的食物總和比作一個大西瓜的話,維生素D的含量可能也就隻有一粒最小的西瓜子那麼多,真是少得可憐。對於生長中的寶寶而言,怎麼可能夠呢?
生長過快:一部分寶寶身體發育很快,機體對於維生素D的需求量很大,攝取的量不能滿足骨骼發育所需,這時也會出現維生素D缺乏的表現。
疾病影響:如果小兒患有肝腎疾病、胃腸道疾病,具有活性的維生素D就不能很好地合成與吸收。
母親的原因:如果母親年齡大,營養不良或體弱多病,孕期日照不足,都會導致自身維生素D及鈣磷不足,進而影響到寶寶,可能導致先天性佝僂病。
4.如何進行日光浴
一般來說,氣溫20℃~24℃的時候最適合。夏季,南方以上午8點到9點為宜,北方以上午9點到10點為宜,下午3點到6點也可以;冬季則以上午10點到12點為宜;春秋季上午10點到下午2點比較合適。
對於剛滿月的小嬰兒來說,日光浴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照射時間和照射麵積要逐漸增加,循序漸進。一開始先暴露出小腿以下的部位,讓陽光照射半分鍾到1分鍾,這樣做3、4天後,再逐漸擴大到大腿、腹部、胸部乃至全身。照射的時間每隔1~2天增加1分鍾,逐漸增加到一次全身日光浴25~30分鍾。這時,寶寶的適應力增強了,就可以經常抱寶寶到戶外活動了。
有幾點需要注意:冬天要找避風的地方曬太陽,夏天最好在陰涼處,要避免曝曬;不能隔著玻璃曬;不要讓陽光直射到寶寶的眼睛上,可以戴個小帽子遮擋一下;不要在寶寶餓著肚子和剛吃飽的時候曬太陽;曬完太陽給寶寶喝點水。
5.母乳或配方奶不能提供足夠的維生素D
如果你認為你的寶寶僅靠吃母乳或配方奶就能攝入足夠的維生素D,也許你的看法不對。最新的研究表明,大多數兒童對這一關鍵維生素的攝入量不足。研究者說,他們知道美國兒童和青少年,體內維生素D普遍不足,但是他們很驚訝於現況嚴重的程度,尤其是資料來源具有廣泛的全國性代表,受試者的數目又很大,抽樣代表性很高。
在2003年,美國有關機構推薦成年人每日攝取200IU維生素D。到了2008年,這一機構鑒於美國一般人維生素D不足,將每日推薦量增加到400IU。2008年10月,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對嬰兒、幼兒以及青少年每日補充維生素D400IU,其中包括母乳喂養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