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可以什麼都沒有,但不能沒有愛,女人可以把什麼都輸光,但是不能掏空所有的情。情和愛是女人在世上不知疲倦地生活下去的靈魂。她們可能在世界的末日舍棄最後一塊麵包,但絕不能舍棄最後一份愛戀。

飛天的家住在東單附近一條僻靜的小巷內。這是一個典型的四合院,院內有三戶人家,飛天家住北房三間。院內有一棵高大的槐樹,正值嚴冬,槐蔭消退,硬丫杆枝,曲曲折折。

北京除夕的風俗風經滄桑,傳統與現代色彩相映,禁放煙花爆竹之後,劈劈啪啪、震耳欲聾的各類爆竹聲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家庭旅遊和各類文娛活動,大紅燈籠也逐漸替代了春聯、賀字。飛天所住的這座四合院裏燈火通明,門口高懸著一個大紅燈籠,歡聲笑語飄灑而出。

飛天帶雨亭走進自己的家,雨亭還是第一次踏進他的家門。飛天的妻子比他年輕十幾歲,文文靜靜,一雙頗有靈氣的大眼睛,透出溫馨幸福的光采。她正在撖皮包餃子,臥室門上掛了一串大紅塑料爆竹;上端有一棱型裝飾,上印一個紅色福字。一紮彩色氣球飄蕩在空間,一個小小的聖誕樹上披灑著一串串采燈,五顏六色,閃閃發光。

飛天介紹他的妻子與雨亭見麵,然後帶他走進自己的書房。這間書房在中房西側,靠牆是兩排書櫃,密匝匝擠滿了書。分為詩歌、散文、小說、哲學、曆史、書畫諸類。壁上有一幅飛天手書的字幅:腹有詩書氣自華。

飛天請雨亭在沙發上做後,自己也坐在寫字台前的轉椅上。

飛天的妻子端來茶水,龍井茶香,溢了一室。

雨亭緩緩地說:“飛天,你的才華我一直十分敬佩,盡管社會有一些流言,文學界也有爭議,但是我了解你,了解你的為人,了解你的實力……”

飛天道:“我總在想,中華民族依偎在廣闊的大自然懷抱裏,東臨茫茫滄海,西接漫漫戈壁,西南高原聳立,正好處在一個世界多數地區相隔的環境之中,而內部又回旋寬闊,物產富繞,氣候適應,這便是它所有的文明發源的天然條件。地理屏障使中國的文化得以延綿,也使外來文化能在這片黃土地上進行頗有聲逐漸交融。大印度文化,因亞利安人入侵而毀滅;埃及文化,因亞曆山大大帝的的入侵而與然臘文化同化;古羅馬文化,也因日耳曼民族的侵占而消亡、中斷,形成了文化斷層。而唯有中國文化,一直香火不斷,而且高潮迭起,形成了一個規模宏大的文化大係。從先秦諸子學說、西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到清朝樸學,一直延伸下來。它們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的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但它們之中的糟粕又是一個沉重的曆史包袱。文化,使我們的民族承受了它的恩澤與痛苦。”

雨亭道:“是啊,宇航員在太空鳥瞰到橫亙燕山上的長城和荷蘭的三角洲攔海大壩這兩大建築物時,為之驚歎!世界各國的能工巧匠,為各個時代建造了無數座神奇的宮殿,無論是凡爾賽宮、白宮、還是克時姆林宮、馬黎聖母院,無不在中國北京的故宮麵前相形見拙。明清《永東大典》、《四庫全書》之宏富,與《大英百科全書》相比,可稱得煌煌巨帙。當西方人看到中國陝西的秦始皇兵馬俑時,不禁歎為是世界第八大奇觀,其實,他們的眼福有限,這不過是秦始皇帝陵的殉葬品,更壯觀的奇跡還遠遠沒有開掘。如秦始皇陵、漢武帝陵、唐太宗陵、宋太祖陵、武則天陵,不一而足。更有敦煌壁畫、北京石景山、四大佛教名山、樂山大佛、四川鬼都、三河五嶽等不計其數的奇跡……”

“無疑是中國的古典哲學、科技、文化、藝術,為歐洲的工業奠定了基礎。培根、伏爾泰、歌德、巴爾紮克等文化巨匠,都從中國文化中獲了了精神力量和智慧的源泉。”飛天說這番話時,顯得很自豪。

雨亭不無遺憾地說:“中國在十九世紀以前,一直把自己的國度境以為是世界的主體。中國者天下之中也。這種頗富尊嚴的自我感覺,深造了中國人的世界觀和文化心理。”

“是啊,當英帝國主義的炮艇駛近中國廣州海岩,炮口對準中國之時,當政的道光皇帝還不知英國在什麼位置上。乾隆年間的唯一一幅世界地圖還躺在大清帝國國庫存的塵埃裏。”飛天呷了一口茶。

“故宮的對稱、凝重、富麗、宏傳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雄踞萬邦、雍容、威嚴的博大氣度和胸襟。大一統的中央帝國意識,形成了中國封閉型的農業文化,緊緊地把中國人束縛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種夏耘,秋收冬藏,隻有季節的變換,沒有社會的變更。在這種封閉型的小農經濟文化結構中,人的樂天知命,安分守已,形成了喜靜不喜動,喜穩不喜亂的文化心態,同時也為封建專製和個人崇拜奠定了基礎。然而,儒家文化中的積極因素,使得人人產生了對族安危、國家興亡的責任感,同時培養了人們為民請命、堅持正義、除暴安良的英雄品質,這就是傳統文化精華所鑄造的我們民族的品格和脊梁。但是,封建主義與封建政治的結緣,使統治者從偏狹的階級功利主義利益出發,利用綱常倫禮、禮教名分、敬天法祖等教條束縛控製人的一切,使傳統文化中本來積極的因素,反被扭曲、被窒息,因此,無法在僵化、陳腐的肌體注入新的血液。曆史的惰性和保守勢力,拖住了中國文化發展的腳步。文化和文明,是伴隨著社會而變遷的。王朝的興衰,往往是外敵的入侵、自然的災害以及宮闈的內訌所引起的。當然,西歐、印度氣候溫和,在缺乏緊張壓力的情況下,莊園式的羅曼諦克就足以父兄人‘樂不思蜀’了。試想,阿拉伯人如果不受沙漠中幹渴的威脅,會團結在穆罕默德的周圍嗎?宮延的內訌,又迫使多少王朝貴族改換了門庭?中國的曆次重大社會變革,不也是由於農民起義和外強入侵所產生的嗎?不同的民族統治,則產生不同的文化和文明。耶穌發誓,要將人類從罪惡拯救出來,孔子對非禮的行為感到不能忍受,釋伽牟尼則對人間的老弱病死感到可怕和厭惡,穆罕默德對昏聵的市民發出了強烈的憤慨!這些聖人們都試圖把人類文明推向更高的水平。但是,他的心目中萌發的理想和願望,就像一個強悍的人被送進了醫院……”

飛天道:“我覺得,不知是情感的作用,還是理智的原則,文明往往是伴隨著苦難而存在。秦始皇統一中國,而穩定統一的手段是文化。除統一思想模式和文字之外,還要焚書坑儒。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為什麼成書後18年才公諸於世?焚燒布魯諾的聖火,不能把《新義文學》中所總結的行星運行定律一起焚毀,但是上帝賜予人類的宗教枷鎖並沒有在一樁樁科學的法庭公案麵前告罄。屈原、杜甫、曹雪芹……無不是在苦難與悲絕的命運旅程中,築造了一座座永垂不朽的文化豐碑。但是,文明培育了人類錚錚作響的個性和個性和為文明進步而獻身的品格。文藝複興,把歐洲從中世紀的黑暗中拯救出來;五四運動,敲響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的喪鍾。文化可以將一個民族培育成人類的巨人,也可以使巨人淪為自然界弱小的蝌蚪。古羅馬、印度、希臘文明,早已伴隨著人類曆史的腳步,銷聲匿跡於茫茫曆史長夜之中,然而,華夏文明卻以它頑強的生命力,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息嬗傳。北京有危樓,街巷,但也有牌樓、宮殿。一個民族,並不因為其文化的源遠流長,而天然具有駕馭現代化奔馬的資格。中華民族,多麼需要跨越古老而又狹窄的年輪,把自己放到無了限寬闊的新天地中去,讓生命去吸取新鮮空氣,獲得生命常青的清新感,讓我們賦予人類童年更多的色彩和光澤。”

雨亭高興地說:“說得太好了,有一幢住著世界各族人的大樓著火了,猶太人搶先將金錢背出來;法國人奮不顧身地去搶救心愛的情人,英國人衣冠楚楚從火焰中走出,不失紳士風度,中國人則在烈火中尋覓自己的老母。這些典型場景,明顯地勾勒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國的曆史,產生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豪邁,這是中流砥柱般的堅強的責任感,但也產生了蜇伏於中庸的苟且。決裂,使中國發生了一場大裂變。“五四”運動,震動著中國人民像鋼筋水泥一樣凝固的心肌,使中華民族再也不能潛襲封建統治的老路匍匐爬行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堡壘,也在近代內憂外患的交相煎迫中,伴隨洋槍洋炮的爆炸聲和殘骸的呼嘯聲中搖撼!國粹們對萬世師表的孔子,雖然不斷請出他的亡靈,但在維新去古的大誌納喊聲中,也表現得驚慌失措。留在中國男人頭上的恥辱長辮,在一片爆竹祭拜聲中,化成了灰燼。迫使中國女人包行鵝步的小腳,在嘲笑與歡笑中慢慢放開了。人類是文明的締造者,但也是神靈祭壇上的供品。聖·身古斯丁的《上帝之域》和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將整個歐洲帶入了黑暗中的世紀。一張懺悔的呻吟,淹沒了人性的騷動,心靈的嘶喊。當歐洲焚燒了神壇,擺脫了愚昧與痛苦時,曆史,卻把這副沉重的鐐銬又無情地扔給了中國。文化的光華,是一根彩帶,文化的劣根,又是一條鐵鏈。當人們打開鎖鏈的時候,肌體上溢滿了鮮血。一個民族的落後,首先是心理的落後。即使是走現代化之路的時候,也有那種與封建文化聯姻的心理軌跡。但是,我們終於看到了啟航的閃電,中國正在叩擊新世紀的大門;文化,將使中國人在把握未來時充滿沉智的自信。對外來文化精華的工艦吸收,渴求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的融合,將繁衍出一代新世紀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