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從1998年開始,我在西南師範大學講授“中國現代新詩研究”,2004年秋天起在四川大學講授“中國新詩與中外文化”,2007年春天起在北京師範大學講授“中國現代新詩研究”,授課對象均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碩士研究生。這給了我一個係統梳理和思考中國新詩發展的機會。結合講課,我陸陸續續閱讀了大量的資料,形成了關於中國新詩的一些想法,也根據同學們的反應和討論不斷調整內容,到今天算是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觀點和思路。
感謝北京開放大學願意將我的講課稿收入他們策劃的“人文教育叢書”,這給了我一個重新閱讀和整理相關思路的機會,特別是王寧寧老師的關照和督促,讓我在疏懶中擠出時間完成整理、修訂書稿的任務。
原來的講課沒有刻意約束,有時候興之所至,馬跑得很遠,蒙同學們不棄,悄悄幫我錄了音,我在重慶的研究生丁曉妮同學又不辭辛勞,將這些錄音一一整理成文,供我進一步修改完善。多年前,當她將這些文字稿電郵過來之時,我又驚訝又感動,這一切都是她默默進行的,我事先並不知情。沒有她的工作,也許我自己根本就沒有整理成稿的決心,那麼,今天也就不會有這部書稿了!
既然是講課實錄,文字難免口語化,恐怕也有若幹不夠嚴謹之處,我也一度打算通通修訂,由口語轉換為我們習慣的書麵語,但是左思右想,還是放棄了,因為,它本來就是“講稿”,為什麼一定要削足適履,納入到我們看得太多的“論文範式”中去呢?如果口語的鮮活能夠多少體現一點自由思想、自由討論的課堂氣氛,紀念一下當時那“教學相長”的美好時刻,不也是一種新的學術形式嗎?
最後,再一次衷心感謝那些為書稿的整理、出版而提供幫助的朋友們,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支持!
李怡
2013年8月於江安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