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出版《中國秦腔》一書的想法始於2001年。在那一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豫劇》榮獲第12屆中國圖書獎。這件事給了我很大啟發。植根於西北這塊神奇土地上的秦腔,無論從曆史淵源,還是社會影響,都應該在中國戲劇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這個工作,我們不做,誰做?我們陝西人民出版社應該當仁不讓。

當時,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辭書部的編輯李玉皓,她對這個選題的熱情極高,便確定由她做責任編輯。我請她和閻敏學先生聯係,閻先生很快便到了出版社,並欣然接受了這項任務,他還推薦了另一位作者――焦文彬先生。

閻先生是陝西洋縣人,西北大學師範學院(後改為陝西師大)中文係畢業後,曾在杭州大學研究生班學習,說起來,還是我的校友呢!他是西安藝術研究所的研究員,還曾在陝西省振興秦腔辦公室當過常務副主任。焦先生與閻同年,是陝西周至人,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係,又留校任教,現在是陝西師範大學中文係的教授。焦曾著《秦腔史稿》《秦箏史話》等。由他二人聯手打造這部《中國秦腔》,相信是適得其人。這其間,我們共同研究了全書的體例、框架和內容,然後,便由閻、焦二先生動筆了。二人筆耕不輟,數易其稿,終於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完成了全稿。不幸的是,當書的初稿基本完成後,焦文彬先生卻突患腦溢血,至今未愈。在這裏,我們隻能焚香祈禱,祝先生早日康複。

秦腔的第一個特點是古老。記得丹納在他的《藝術哲學》一書中,認為精神文化受種族、環境、時代三種因素製約,這是頗有見地的。三千多年來,正是秦人在八百裏秦川這塊沃土上所創造出的燦爛文化,才孕育出了高亢昂揚、蕩氣回腸的戲曲――秦腔。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1924年來西安看了秦腔後,親筆題了四個字,“古調獨彈”,贈給易俗社。顯然,魯迅先生首先看到的是秦腔古老的一麵。

秦腔是中國曆史上最悠久的劇種之一,其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它的形成大致可分為秦風―秦聲―秦腔三個階段。《史記?孔子世家》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三百五篇”是《詩經》的別稱。試想,秦地人用秦樂、秦聲歌唱《詩經》中的《秦風》詩,這難道不是秦腔的濫觴嗎?所以,曆史上把先秦的這段弦歌時期稱為秦風時期。

從先秦到魏晉六朝,即是所謂秦聲時期。《史記?李斯列傳》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這時期的特點已從弦歌時期逐漸演變到“以歌舞演故事”了。《樂府》詩中的《陌上桑》便是有名的例證。詩中的羅敷姑娘,在遇到“趙王”相逼時,“巧彈箏,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就是說秦女羅敷以秦箏為樂器,以歌唱《陌上桑》之詩表達其拒絕別嫁的誌向。它有樂器、有唱辭、有故事,已完全具備了戲曲的主要結構。此後,唐代的參軍戲,以及宋元雜劇等,更是使秦聲不斷地延續發展下來,這種發展已為後世秦腔的正式出現拉開了序幕,秦腔即將入室登台。

至明清時期,秦腔的發展已十分完備,成為中國“四大聲腔”之一,正如清人嚴長明在其《秦雲擷英小譜》中說:“弦索流於北部,安徽人歌之為樅陽腔,湖廣人歌之為襄陽腔,陝西人歌之為秦腔”。明人康海曾自繪秦腔人物臉譜131人,這也是秦腔發展成熟的標誌之一。

有清二百年,秦腔發展為戲劇盟主,擁有東、西、南、北、中五路,即五個流派。全國更是“到處笙歌,盡唱魏三之句”(魏三即清代名藝人魏長生)。乾隆年間,魏長生三次赴京演出秦腔,轟動京師,“使京腔舊本置之高閣,一時觀者如堵”(《燕蘭小譜?卷三》),“如火如荼,目不暇給,風氣一新”(《日下觀花記?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