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秦腔是一種聲腔、一個劇種(2 / 2)

秦腔的音域十分廣闊,一般多在高音1和5十二個音之間,主導伴奏樂器板胡(又叫秦胡)的定弦法也和這一音域相適應。“1”和“5”用得非常頻繁,可以說是秦腔的一大特點。當演唱的時候,板胡的之聲不絕於耳,如果站在遠處去聽,似乎隻是連綿不斷的“5”在奔流,這就是“流徵”,給聽眾以高亢嘹亮的印象,而且十分顯明,相當深刻,使人難以忘懷。如果從每個樂句的收束音上來看,其偶句(即下句),一般情況下,幾乎無例外地以“5”為收束。

這樣,一個“流徵”,兩種調性,六大板式,就共同構成了秦腔板式變換體的聲腔特色,簡稱“秦聲”體係,即秦腔聲腔體係。

二、秦腔又是一個獨立的地方戲曲劇種

秦腔有別於其他地方戲曲劇種之處,首先是它發源、形成和完善成熟,並蔚為大觀的地方,不是當今某一個行政區劃中的省、市、自治區,而是覆蓋麵積極為遼闊的一方熱土――秦地。這個秦地,包括如今的大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因此,五省區共稱秦腔為自己的地方戲曲劇種。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劇種,秦腔在音樂曲調上屬秦聲,具體的曲式結構,如前所述,是以二六板為基調,通過變奏時旋律、速度、表情的變化,而成為一種板式變換體的曲式結構;語言則以自古帝王都的長安、三原、高陵、涇陽當地語言為母語;戲曲體製上,又創造了一種以“場”為基本結構單位,通過若幹場次敷衍一定故事情節內容的“分場劇本體製”;創作方法上,則是寫意性的體驗與表現相結合的方法,所以,秦腔並非單純抒情或敘事的體裁,而是一種抒情藝術同史詩藝術相結合的造型藝術,即舞台藝術。它的具體形成地域,就是先秦時期的秦本土,即今的秦隴交會處(甘肅隴東,陝西西府),流行地域也不像其他地方戲曲劇種那樣,基本上是囿於一隅。秦腔是一種高度融合文學、音樂、舞蹈、美術與技藝為一體的造型藝術,它有可以作為有聲的“二十五史”和近現代革命史的劇目,總數達萬餘本,可以同北曲雜劇、明清南曲傳奇相頡頏。

秦腔的演出有三種形式五種形態。一是大戲,即生人扮演。二是小戲,即由人操縱傀儡演出。這種傀儡戲又有兩種形製:一是木偶,一是皮影。三是社火借用。這社火借用又有兩種,一是馬社火,即人扮裝後騎馬巡回演出;二是台閣,陝西叫芯子,人扮演戲曲故事,可抬,也可裝在車上。其中大戲的演出,多為專門戲班和劇團。千餘年間,這種班社或劇團見於文獻著錄的達千餘個。班社、劇團,由秦腔藝人組成,一般情況下,每個班社、劇團約有十幾個或二三十個人,多者逾百人。其人員,在曆史上總數難以計核。其中有成就的各色藝術家,估計不下千位。像魏長生、陳銀官、三壽官、白長命、陳雨農、李雲亭、潤潤子、劉毓中、蘇育民、田德年、袁克勤、耿忠義、康正中、張健民、楊覺民、劉森茂、王天民、何振中、李正敏、孟遏雲、蕭若蘭、餘巧雲、焦曉春、郭明霞、晉福長、王輔生、馬平民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說起他們在藝術上的創造,更是繁花似錦,光輝璀璨,而且形成不同地域,不同班社、劇團,不同做派與不同腔調和不同風格的秦腔藝術流派,如陝西的五路秦腔,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的融入地方特色的各流派等等。

秦腔演出場所的建製和形式,也是伴隨著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的,而且越來越進步、越繁華、越現代化。像遠古時期的廣場演出,場所一般選取略高的便於四周群眾圍觀的平地;先秦時期的由戶外搬進群落中的庭房的“演於庭”,秦漢時期已有類似高屋建瓴的“平樂觀”一類的演出場所;隋唐以後的演出場所發展成為廣場上的有戲台、戲樓、舞榭、亭台,可以三麵觀賞;元以後出現的戲樓,有許多就隻留一麵供觀眾觀看了;20世紀出現的各種形式的劇場、劇院,都沿襲了秦聲藝術的建築風格,並將其作為“高台教化”“移風易俗”“普及教育”的天然場所。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敕修城隍廟,各地按省、府、州、縣的行政區劃修建城隍廟,廟前必有一個與其品級相適應的戲樓,並成為寺廟總體建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此,陝西民諺有“城隍廟對戲樓”的說法,可見其建築形式的廣泛和規範了。至於散布在各地的迎神庥、睦鄉鄰的“西秦會館”中的戲樓,因其資金雄厚,就十分排場和講究了,其中尤以河南省賒旗縣、重慶市酉陽縣龔家灘、四川省自貢市的“西秦會館”為代表。

秦腔作為一個劇種的所有條件,都相當充實、完備,自然是全國三百六十五個地方戲曲劇種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它的“漢唐雄風”品格,更是引人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