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這樣,現存的秦腔傳統戲,都很難考察出它們的作者姓名,因為這些秦腔劇目中凝聚了好多代和無數先輩藝術家的共同創造。這些優秀傳統劇目體現了他們忠誠於戲曲藝術的奉獻精神。正因為有他們默默的奉獻,才為秦腔積累了豐富的藝術寶庫。
二、秦腔劇目分類
關於秦腔劇目的分類,特別是秦腔傳統劇目的分類,是個十分複雜的問題。首先因為它的內容太豐富、太複雜、太浩瀚了,幾乎無所不包,所以很難找到一種簡明而概括的分類方法。其次,是長期以來它的存在方式和傳承方法是靠師傅教徒弟,在演出實踐中口傳心授,並不是所有劇目都有文字腳本。我們在對其挖掘、搶救中,也隻記錄、抄存了部分劇目,還有大量劇目至今仍在各類老藝人的“肚腹”。第三,由於它的傳承方式的特點,形成了傳統劇目在思想內容、戲劇情節、關目場次及人物語言、唱詞諸方麵的差異,同名異目、同目異名、大同小異、大異小同的現象極為普遍,這就給我們的研究帶來諸多不便和困難。好在傳統劇目大都是寫曆史故事,除少量反映一般社會生活,沒有明顯時代特點者外,絕大多數都可以按曆史朝代順序加以排列和歸納,這也不失為一種分類方法。
(一)13到19世紀的傳統劇目
這裏我們僅就陝西省藝術研究所、甘肅省文化局藝術研究所和西安市藝術研究所存藏的秦腔傳統劇目抄本中擇出1300餘種,結合有關資料大體分類為下:
上古傳說故事劇目有《射九陽》《萬寶袋》《收三苗》《戰蚩尤》等。
夏、商、周時代故事劇目有《黑逼宮》《征北海》《進妲己》《炮烙柱》《子牙賣麵》《渭水河》《反五關》《蘇護歸周》《伐朝歌》《黃河陣》《摘星樓》《斬李廣》《煙火墩》《伐子都》《鐵獸圖》《火燒綿山》《清河橋》《八義圖》《吳奢罵殿》《出棠邑》《太和城》《湘江會》《國士橋》《孫臏坐洞》《龐涓搜府》《蘇秦拜相》《和氏璧》《王翦滅六國》《四大夫伐齊》等150餘種。
秦代故事劇目有《孟薑女》《大鄭宮》《博浪沙》《宇宙鋒》《追韓信》《困滎陽》等10餘種。
兩漢故事劇目有《鴻門宴》《九裏山》《斬韓信》《石佛寺》《淮河營》《呂後篡位》《無影劍》《蘇武牧羊》《玉梅絛》《龍鳳旗》《昭君和番》《斬經堂》《王莽趕劉秀》《走南陽》《草橋關》《玉虎墜》《取洛陽》《興漢圖》《上天台》《姚剛征南》《刺梁冀》等70餘種。
三國故事劇目有《桃園三結義》《孟德獻刀》《伐董卓》《汜水關》《斬於吉》《孫堅得璽》《借趙雲》《轅門射戟》《戰宛城》《白門樓》《青梅宴》《擊鼓罵曹》《白逼宮》《屯土山》《斬顏良》《關公挑袍》《出五關》《刺孫策》《收甘寧》《馬跳潭溪》《薦諸葛》《三顧茅廬》《火燒新野》《長阪坡》《舌戰群儒》《火燒赤壁》《華容道》《取南陽》《取長沙》《甘露寺》《回荊州》《討荊州》《黃鶴樓》《諸葛吊孝》《截江救主》《張鬆獻圖》《夜過巴州》《金雁橋》《單刀赴會》《反西涼》《取成都》《定軍山》《水淹七軍》《大報仇》《哭靈牌》《八陣圖》《白帝城》《孫夫人祭江》《五路伐蜀》《天水關》《失街亭》《斬馬謖》《空城計》《葫蘆峪》《五丈原》《虎頭橋》《鐵籠山》《江油關》《哭祖廟》等120餘種。
兩晉南北朝故事戲有《麟骨床》《蛟龍駒》(四本)、《九蓮燈》《王敦篡位》(六本)、《忠孝圖》《九華山》《桑園寄子》《白馬馱金》(四本)、《反亳州》《婁昭君》《春秋筆》《伐北齊》等40餘本。
隋唐故事劇目有《楊堅篡位》《臨潼山》《楊廣逼宮》《晉陽宮》《打登州》《五虎投唐》《秦瓊打擂》《光武山》《虹霓關》《羅成叫關》《李密投唐》《斬單童》《十道本》《魏徵斬龍》《禦果園》《白良關》《獨木關》《殺四門》《淤泥河》《訪白袍》《仁貴從軍》《薛禮還家》《翠花宮》《樊江關》《界牌關》《三請樊梨花》《樊梨花征西》《樊梨花斬子》《乾坤帶》《藥王卷》《薛剛反唐》《薛強回國》《九華山》《姬家山》《薛剛征南》《萬福蓮》《醉寫嚇蠻書》《遊月宮》《滿床笏》《二度梅》《滾樓》《黃巢起義》《沙陀國》《鍾馗嫁妹》《劈山救母》《刺目勸學》《金琬釵》《雪梅吊孝》《牧羊卷》《柳毅傳書》《大鬧天宮》等200餘種。
殘唐五代故事劇目有《飛虎山》《擒五侯》《觀兵書》《石敬瑭篡位》《北漢王》《打五虎》《趙匡胤踏潞州》《賣華山》《打瓜園》《馬踏五營》《七星廟》等40餘種。
宋代故事劇目有《下南唐》《斬黃袍》《賀後罵殿》《下河東》《金沙灘》《五郎出家》《七郎打擂》《太君北征》《六郎招親》《兩狼山》《李陵碑》《天波府》《告禦狀》《清官冊》《狀元媒》《四郎探母》《金槍會》《洪羊峪》《背靴子》《穆柯寨》《轅門斬子》《天門陣》《破洪州》《鐵角墳》《楊八姐鬧館》《昊天塔》《牧虎關》《楊文廣征西》《反延安》《十二寡婦征西》《太君辭朝》《探陰山》《雙釘記》《抱琵琶》《鍘郭槐》《黑驢告狀》《鍘國舅》《打鑾駕》《赤桑鎮》《花亭會》《八件衣》《九紋龍起義》《醉打山門》《林衝夜奔》《宋江殺惜》《武鬆打虎》《搬場拐妻》《獅子樓》《什字坡》《快活林》《鴛鴦樓》《孔家莊》《石秀殺嫂》《祝家莊》《三打大名府》《收關勝》《大破東平府》《燕青打擂》《忠義堂》《滅方臘》《公孫勝辭山》《慶頂珠》《水衝嶽家莊》《潞安州》《五國城》《嶽母刺字》《泥馬渡康王》《打兀術》《九龍山》《洞庭湖》《朱仙鎮》《斬侯英》《王佐斷臂》《清風亭》《瘋僧掃秦》《胡迪罵閻》《文天祥》(五本)、《永壽庵》《化墨珠》《鐵蓮花》《火焰駒》《木楠寺》《白蛇傳》《青蛇傳》《遊西湖》等230餘種。
金元故事劇目有《百花贈劍》《梵王宮》《芙蓉劍》《帝王珠》《白玉鈿》《串龍珠》《鄱陽湖》《廣寒圖》《花雲帶箭》《九江口》《竇娥冤》《百花庵》《黃粱夢》等40餘種。
明代故事劇目有《斬李文忠》《遊王廟》《鐵弓緣》《三元征北》《鴻鸞禧》《日月圖》《紫霞宮》《法門寺》《背娃進府》《海瑞上疏》《雞鳴山》《斬楊繼盛》《假金牌》《四進士》《白水灘》《黑叮本》《馬芳困城》《打鎮台》《販馬計》《南天門》《忠義俠》《蝴蝶杯》《寧武關》《李自成打河南》《張獻忠起義》《鐵冠圖》《山海關》《雙熊夢》《春秋配》《玉堂春》《白玉樓》《折桂斧》《辛安驛》《雙羅衫》《珍珠衫》《百寶箱》《賣苗郎》《三娘教子》《窮人計》《陳三兩告狀》《碧玉簪》《七人賢》《滾釘板》《善士亭》《賣胭脂》等180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