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主要作家(2 / 3)

範先生的劇本題材廣闊,包羅宏富,古今中外皆有反映。值得特別提及的是早在20世紀20年代他就曾以俄國批判現實主義大師托爾斯泰的青年生活為題材,寫過一本《克裏米戰紀》(又名《托爾斯泰》),其眼界之開闊,題材之廣泛,可見一斑。範先生的戲,除語言典雅、人物生動為人稱道外,其主要特點是傳奇性特強,情節曲折,精於結構,善於謀篇。他的本戲一般都是複線交錯,互通表裏,時人稱其“變幻離奇,人莫測其意向,及結果乃恍其布置之妙”。每本戲中都有極為精彩的折戲,如《軟玉屏》的《強合》,《翰墨緣》的《雙美奇緣》,《三滴血》的《虎口緣》《錯認》,《玉鏡台》的《新亭對泣》,《三知己》的《死難殉國》等等,都是膾炙人口,廣泛流傳的名篇,常被作為折戲單獨演出。

範紫東先生是大劇作家、詩人、書畫家,也是著名的學者。他在中國曆史學、文字學、訓詁學、金石學、音律學上都有較深造詣。

王伯明(1859-1942),名照離,字伯明,陝西扶風人。晚清舉人。曾任同州知府,省臨時議會議員,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陝西省政府顧問等職。1912年參與發起創辦易俗社,曆任社監、社長、名譽社長、編輯等職。早在清末時,就曾寫過秦腔《訓俗亭》劇本,反對纏足,提倡新政,時人譽之為“吾陝新劇界之先導者”。易俗社創建後,寫過不少劇本,後因雙目失明,中止創作。對其創作論者評雲:“切實發揮,不遺餘力,莊重之中,時饒興趣。”(見《陝西易俗社第二次報告書》)。所編劇本20餘種,本戲有《黃帝開國圖》《共和紀念》《汨羅江》《自由恨》等。折戲有《歡迎議員》《長生鑒》《梁上君子》《毒藥餅》《女桑園寄子》《新糊塗判》《阿毛傳》等。改編的傳統戲有《觀音堂》《重台別》《殺狗》等。他與高培支合作改編的傳統戲《蝴蝶杯》(前後本)廣為流傳,至今不衰。《新糊塗判》構思巧妙、諷刺幽默,是十分精彩的喜劇。

高培支(1881-1960),名樹基,字培支,別號悟皆,以字行。陝西富平人。清末拔貢。畢業於陝西高等學堂。同盟會員。曆任陝西督軍總務府鑄印官,省長公署谘議、參議,省教育廳谘議,教育部讀音統一會代表,陝西省圖書館館長等職。先後執教於省立女師、省立三中、中山中學、中等師範學校、民立中學等校。參與發起創辦易俗社並任易俗社第一任評議長,先後四度出任社長,並曾任編輯、編輯審查員、評議、評議長、社務主任、教務主任、名譽社長等職務。一生勤奮寫作,以秦腔劇作和藝術管理聞名於世。共編寫秦腔劇本54種(本戲25種,折戲29種),以長於表現社會、家庭題材稱著。論者評雲:“其為戲也,善以極複雜之事實,錯綜變化,似將合而複離,意欲斷而未盡。再接再厲層出不窮。”主要劇作有《黃花崗》《談星》《二郎廟》《宦海潮》《爭座戰》《崖山淚》《端陽苦樂記》《愛國奇女》《亡國影》《人月圓》《當頭棒》《紫洞艇》《苦中苦》《緣外緣》《弓硯緣》《菊花宴》《暖玉佩》《鴛鴦劍》《雙詩帕》《俠鳳奇緣》等。代表作為《鴉片戰紀》和《奪錦樓》。《鴉片戰紀》寫作於1916年,同年11月由易俗社首演。這是秦腔舞台上首次正麵表現中國人民反帝愛國鬥爭的大戲。全劇以林則徐為中心,從“奉旨禁煙”到“謫戍伊犁”,以十六回的規模,描寫了使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鴉片戰爭的全過程。作品在歌頌林則徐、關天培等反帝英雄以及大學士王鼎等愛國官員的同時,用大量篇幅,熱情洋溢地歌頌廣州三元裏人民的抗英鬥爭。以“平英團”把帝國主義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的生動藝術形象,揭示出人民不僅是愛國反帝的中堅力量,而且是力挽狂瀾的時代主人。《奪錦樓》也是一本極富教育意義的戲,情節曲折、雙生雙旦、有情有趣、引人入勝,至今仍是易俗社的保留劇目。他與王伯明合作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蝴蝶杯》全劇分上下本,24場,為秦腔的流行劇目,並被許多劇種移植演出。

李約祉(1879-1969),名博,字約祉(亦作約之),以字行。陝西蒲城人。為易俗社創始人李桐軒之長子。清末舉人。同盟會員。曾就讀於陝西三原宏道高等學堂,繼入北京京師大學堂預科。畢業後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曆任陝西省立女子高小、省立女子中學校長、陝西省教育廳督察長,蒲城縣誌館館長,縣參議會議長,全國教育聯合會代表等職。易俗社成立後,曆任編輯主任、教務主任、評議長、社長等職。1921年率易俗社學生至漢口演出,駐漢口一年半,並主編《易俗日報》:“使東南數千裏外,知文化落後之陝西,尚有此著述宏富,派力雄厚,空前未有之易俗社。”(《陝西易俗社第二次報告書》)“以是武漢人士知吾社為有意義之組織,非一般梨園可比。顧曲者莫不驚佩,歎為未有。報紙上之稱譽,無日無之。”(同前)擅長編寫秦腔本戲,善於在錯綜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展現人物性格,作品結構緊湊,跌宕有致。一生編撰秦腔劇本20餘種,有《庚娘傳》《韓寶英》《仇大娘》《千子鞭》《優孟衣冠》等。折戲有《楊氏婢》《算卦騙人》等。代表作為《庚娘傳》和《韓寶英》。前者作於1915年,取材《聊齋》,寫尤庚娘剛烈不屈,殺仇除惡,有勇有為的故事,劇本情詞熾烈,感人至深,為西北地區秦腔流行劇目。後者作於1919年,寫太平天國興亡的曆史教訓,重點寫革命政權建立後,天王閉塞,諸王內訌,致使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歸於失敗。劇中著力塑造了一位農村姑娘韓寶英,在翼王石達開收養教育下,成長為果敢堅強、大智大勇的女英雄,最後為了革命,自覺以身殉難的光輝形象。1921年在武漢演出後,歐陽予倩大為讚賞,親自改編為京劇,曾與周信芳合作演出。

呂南仲(1887-1927),名律,字南仲,以字行。浙江紹興人。清末附生。曆任陝西省財政廳科員,股長,陝西臨潼、渭南、華縣、華陰厘局局長。1919年加入易俗社。曆任編輯、評議長、社長等職。1924年魯迅來西安講學,曾多次到易俗社觀劇,曾謂:“呂南仲以紹興人,從事編著秦腔劇本,並在秦中落戶,很是難得。”(見孫伏園《魯迅和易俗社》)著有秦腔劇本24種。其中本戲8種,大都情節曲折,結構奇特,語言俏麗,時見文采,計有《金獅鼎》《天合鏡》《奪魁閣》《紫碧魚》《巧團圓》《雙錦衣》《殷桃娘》等;折戲16種,《花月簡》《枯楊枯》《飛波鏡》《碎黑碗》《假金記》《良軍報》等。易俗社成立12周年時,所編有以“十二”為序列的一組小戲,《十二先生》《十二戲迷》《十二錦屏》《十二因果》《十二花客》《十二金釵》《十二全福》等。以《雙錦衣》《殷桃娘》為代表作。《殷》劇以楚漢相爭史實為背景,描寫殷桃娘為報父仇,混入項營侍奉虞姬待機行事,因見韓信有奇誌,便追隨韓信棄項羽投劉邦建功立業的故事。《雙錦衣》以北宋末年金人入侵,朝廷倉皇南遷,宗澤起兵抗金為背景,描寫人民在社會動亂中顛沛流離、悲歡離合的故事。作品也反映了在對待異族侵略上,朝廷主戰派與主和派之間的激烈鬥爭,表現了一定的愛國主義思想。其中的《數羅漢》《雙探監》和《江中團圓》數折戲,構思精巧,引人入勝,人物心理刻畫細膩,唱詞優美別致,常被作為折戲單獨演出。

李幹臣(1881-1952),名原楨,字幹臣,亦作幹丞。甘肅中榆縣人。清末優貢生。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讀,酷愛戲曲,能模仿各行角色,會三弦、板胡。曆任陝西靖國軍及國民軍軍法官、秘書長,河南省財政廳秘書、都督府谘議,河南新鄉知事,駐陝總司令部秘書長等職。1915年加入西安易俗社,任評議、編輯。寫有秦腔劇本14種:《魚水緣》《重圓鏡》《扶餘國主》《桃花淚》《情戰潮》《赤車駟馬》《白板進士》《石頭和尚》《五色棒》《女英賢》《閨閣緣》《女革命化》《探春宴》等。其代表作是《重圓鏡》,寫樂昌、紅拂故事,全劇16場,1916年易俗社首演。其中《店約》和《哭五更》兩折,令觀眾百看不厭,常單折演出。範紫東為該劇作《序》雲:“為20世紀文明婚嫁,開此先聲。將五百年美妙姻緣結成公案,令人一往情深,警策動人也。前後章法完密,場合緊湊,語語出色,字字動人,在曆史戲曲中,為絕無僅有之作也。”他的《桃花淚》在1934年美國芝加哥萬國博覽賽珍會的文化交流活動中獲三等獎,國民政府教育部和陝西省教育廳分別授予獎狀和獎金。後來抗日戰爭期間還曾為陝西新民學社創作過《商人救國》《漢奸榜樣》《馬到成功》等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