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秦腔的唱腔音樂(2 / 2)

一板三眼形式。曲調迂回婉轉,具有很強的抒情性,句中和句末常有較長的拖腔和彩腔,如[苦中樂][三滴水][麻鞋底][十三腔]等,長於表現人物複雜多變的思想情感和內心世界的活動,也有歡音、苦音之分。因速度的不同變化,又有快三眼、慢三眼之別。因起板與落板的不同,又有許多不同稱謂。起板分塌板、安板兩類。屬於塌板類的有大塌板、中塌板、三棰緊塌板、一棰緊塌板、剁頭子塌板、二反塌板、哭腔大塌板與八哥洗澡等;屬安板的有一棰安慢板、一棰安攔頭和懶翻身等。又因擊樂起板手法不同其銜接板頭過門亦不同。落板也有齊板、留板和歇板三種形式。齊板的結束比較完滿,留板和歇板又往往作為唱腔中的一種間歇或過渡。真是靈活多變,富於戲劇性。這樣,慢板在秦腔中便成為極為重要的一種板式,幾乎占統治地位。從下可知慢板是二六板的擴展。

(三)帶板

有板無眼形式。是秦腔唱腔中最具戲劇性的一種板式。常用在戲劇矛盾衝突最為激烈尖銳和戲劇情節十分緊張的時刻。可單獨使用,也可同其他板式連接使用,並常將唱腔的情感推向高潮,表現出一種痛快淋漓、酣暢豪放的戲劇性效果。帶板之所以有這樣的藝術表現特長,就在於這種板式自身各方麵的變化非常豐富。就唱腔旋律、節奏變化而言分慢雙棰(拍)、慢帶板(慢散板)、緊帶板(緊散板)、“喝場子”帶板;就起板變化而言,分慢七棰帶板、緊七棰帶板、慢三棰帶板、緊三棰帶板;就落板變化而言,分齊板、留板、歇板、黃板等;同時也均有“歡”“苦”之分。

歡音帶板、垛板譜例有如《黃鶴樓》一劇開始時周瑜(小生)的一段唱:

(四)二導板

一板一眼形式。一種特殊板式。一般隻有一個樂句,隻有上句,而無下句,須和其他板式相接,用在唱段的開始,起到導入其他板式大段唱腔的作用,用在不同板式之間起到過渡的作用。既可敘事,又可抒情。基本節奏特點為“碰板”開唱。當它和從高音開始的旋律相結合時,往往能夠表現出人物內心激烈的情緒。它的起板是安板的起法,板起板落,有緊、慢之別,也分歡音和苦音,也有[歡音導板序]和[苦音導板序]等彩腔。如歡音二導板:

(五)墊板

散板形式。它是根據戲劇情緒和音樂表現的需要,直接從帶板中發展而成的一種板式,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節奏自由、無板無眼,屬散板結構。結構緊密,曲調連貫,抒情性很強。還可以根據劇情與人物情感的需要,盡情發揮,不受節拍與時值的限製,表現出一種抒情、敘事相結合的特色。長於表現激烈慷慨、緊張奔放的豪情逸致。也有歡、苦、快、慢之分。

如《竇娥冤》中唱:

(六)滾板

散板形式。這是一種半吟半唱(即吟訴性)的板式,節奏十分自由。唱詞可以是齊言的七字、十字對偶句,也可以是一字一音或一字多音有機結合的散文,而以後者最為典型。隻有苦音,沒有歡音。極善於表達一種極為悲痛、酸楚、淒切、傷感的情感。它可以同其他板式結合,或作起板,或插入大段唱腔之中。例如《火焰駒》“婆媳相遇”一場,在表現劇中人物黃桂英向婆婆訴說家父嫌貧愛富,昧卻婚姻,殘殺丫環,勾結高府將未婚夫問成死罪,從而產生極度悲痛的心情時有這樣一段滾板:

三、秦腔的調式和音階

秦腔音樂,既有五聲音階的調式,也有七聲音階的調式,而以五聲音階為基礎,並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更能顯示中華民族色彩“漢唐雄風”的兩種截然不同色彩的旋律,這就是“歡音”和“苦音”,由此又構成了自己的兩種旋律係統。二者強烈的藝術色彩,體現在由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進入七聲音階(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後,“變宮、變徵”的應用中所形成的小三度音程運用上的變化。這“二變”之妙,與秦地幾千年前創造的中國傳統樂器秦箏的情況,幾乎是完全一致的。

學者們特別重視“變宮”“變徵”二音,在秦腔音樂中“fa”和“si”是一種處於自己所在小三度中的可以“變”的音。變的區間則是3→5、6→i,自然也難用b(降)或□(升)這種符號來表示。所謂“二變的要妙”也在這裏。秦腔音樂中的“歡音”與“苦音”,實際就是先秦時韓娥雍門兩種腔調在秦地的進一步發展和逐步穩定的結果。

秦腔音樂以徵調式為主。但無論徵調式旋律或其他調式旋律均屬兩種不同的音階,因而采用兩種不同記譜法。由於苦音si比歡音si低又低不到降si,故不用一般降記號“b”表示,而用特定降記號“↓”來表示,如從“1”音開始排列,其歡音音階為:“1 2 3 4 5 6 7 i”,苦音音階為:“1 2 3 4 5 6↓7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