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武小生。有武功、能耍槍弄棒的青年將領或江湖豪傑、誌士。衣著多為戎衣束裝。動作幹練利落,有力度、強度。如《爭印》的關興與張苞等。唱、念、做、打並重。
3.文武小生。扮演允文允武的青年男子,文戲、武戲都能演,既能唱、做,又能念、打,既有文生的儒雅,又有武生的驍勇。如《串龍珠》中的花雲,《三滴血》的周天佑等。
4.貧生。大都扮演窮愁潦倒或失意不得誌的青年書生與寒士,所以又叫“窮生”。動作拘謹冷漠,常蜷曲腰肢或抱臂,心事重重,步履艱難,麵帶愁容。寒酸而不迂腐,正直又不阿諛,文弱中有一種剛勁之骨。如《漁家樂》的簡仁同,《木楠寺》的呂蒙正,《金玉奴》的莫稽,《激友》的張儀等。
(三)武生
專門扮演武藝高強的青壯年男子。風度翩翩,氣勢奪人,給人一種盛氣淩人的感覺。秦腔中又稱“鐵生”,指他們身懷絕技,武藝超群。因穿戴扮裝的不同,又有長靠武生與短打武生兩種。
1.長靠武生。紮長靠,穿厚底靴,表演重身架和把子功,如《長阪坡》的趙雲,《哭頭》的馬超,《獨木關》的薛仁貴等。
2.短打武生。穿包衣包褲或黑色滾身的江湖好漢、綠林豪傑。腳蹬薄底靴,動作輕捷矯健,善跌、撲、翻、打,並以勇猛見長。如《獅子樓》的武鬆,《翠屏山》的石秀,《春秋配》的張雁行,《三岔口》的任堂惠等。一般不勾臉、不掛須;有時卻也掛須勾臉,如《取成都》的趙雲,掛白須,《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掛黑髯,《天水關》的薑維也勾紅臉、掛黑須等。
(四)娃娃生
又稱童生、幼生,是專門扮演幼年男子和兒童的,動作幼稚、活潑。如《三娘教子》的薛倚哥,《劈山救母》的沉香和秋哥,《汾河灣》的薛丁山,《烙碗計》的定生,《鍘美案》的春哥等。一般做戲不多。
此外,辛亥革命後的易俗社,為了適應秦腔現代戲反映國外內容的需要,創造了洋生、洋旦行當,扮演外國人物,但未作細致分別。
二、旦行
秦腔劇目中扮演女性人物的總稱,在整個演出中,與生行一起成為最重要的角色。也是最注重造型的一類角色,和生行當一樣,都是創造角色的結果。特別是因為創造的成功,才成為一種富有個性化的類型。早先隻有正旦、花旦的區分,後來有了豐富和發展,繁衍出許多分支,大大強化了人物的個性化。為了塑造眾多的豐富多彩的女性藝術形象,又分為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性格與不同身份、不同表演特點的許多類型。秦腔中這一行當,又分為正旦、小旦、花旦、老旦、彩旦與武旦、媒旦等七類。
(一)正旦
扮演青、壯年女性中品行端正、慈祥善良者,動作穩重端莊、神態自若,重在唱、念與做、表。因大都著青色衣襟,穿素褶裙,所以又稱“青衣”,與“須生”並為能夠體現秦腔藝術精神與風格的兩種角色。富貴者披蟒的正旦又叫披蟒青衣;不披蟒隻挽袖者稱挽袖青衣。前者如《五典坡》的王寶釧,《蝴蝶杯》的田夫人,《斬秦英》的銀屏公主,《春秋筆》的王夫人。由於她們大都穿繡花對襖、頭戴鳳冠霞帔,又稱花衫青衣。後者如《鍘美案》的秦香蓮,《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桑國會》的羅敷女,《牧羊卷》的趙錦棠等。《法門寺》的宋姣巧,《白玉樓》的白玉樓,《三上轎》的崔秀英,因年齡較輕,又稱青衣正旦或正小旦,大都以唱功為主。
(二)小旦
大都扮演各階層不同身份和性格的青年女子,多為仙女、小家碧玉。一般說,動作輕盈含蓄,神態溫順;表演端莊秀麗,稍有女性的羞澀之感。唱、做並重,念韻白。如《白蛇傳》的白雲仙,《打金枝》的唐君瑞,《遊龜山》的胡鳳蓮,《三擊掌》的王寶釧,《西廂記》的崔鶯鶯等。其中出身名門閨秀者稱“閨閣旦”或“閨門旦”,如《遊龜山》的蘆鳳英,《白玉鈿》的尚飛瓊,重做功。扮公主或帝妃者,又稱“紅床小旦”,如《打金枝》的公主,《斬秦英》的詹妃,《鍘美案》的瑩屏公主等。善弄刀馬者,又稱“刀馬小旦”,如《戰金山》的梁紅玉,《穆柯寨》的穆桂英等,簡稱“刀馬旦”。
(三)花旦
扮演年輕美麗的中、青年女性。性格潑辣剽悍,活潑熱情,有時還有輕俏、天真的一麵。外形妖媚嬌態,美麗俊俏;灑脫大方,輕盈如花。過去在舊戲中足部常踩蹺,功底較厚。表演上做、唱、念、表兼備,尤以做、表取勝。有時也扮演出身低微的妓女、丫環或仙女。前者如《拾玉鐲》的孫玉姣,《西廂記》的紅娘,《賣酒》的鳳姐;後者如《刺目勸學》的李亞仙,《白蛇傳》的青兒等。從性格上說,又把《殺狗》的焦氏叫“潑辣旦”。丫環一類稱做“玩笑旦”。
(四)老旦
扮演年老婦女。因身份的不同,又有“富老旦”與“貧老旦”的區別。衣著也成為她們的顯明標誌。前者老態龍鍾,動作穩健,麵部富態,腰杆硬朗、步履大方,有一副尊貴高雅的形態。多重唱功,兼重做功。如《轅門斬子》的佘太君,《西廂記》的崔夫人,《五典坡》的王夫人,《嶽母刺字》的嶽母,《火焰駒》的李母等;後者動作遲滯,腰弓步小,麵容憔悴,衣著素樸,老態體弱,如《殺狗勸妻》的曹母,《朱春登放飯》的朱母,《青風亭》的賀氏等。
(五)彩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