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秦腔導演藝術(2 / 2)

二、從教練到導演

從辛亥革命開始,陝西易俗社在秦腔演員訓練和劇目演出中設立了全新的教練製度,改變了昔日師傅帶徒弟的培養戲曲後繼人才的做法,從此可以成批地大量培訓演員。這種製度中設有教練、總教練和教練長,主要任務有兩項:一是負責青年演員的基本功訓練;二是負責把該社新編創的全部劇目搬上舞台演出。後者實際上行使著從“伶正之師”到導演的職責。易俗社從創立到建國前幾十年間劇作家們編創的700多個新戲(包括曆史劇、社會劇、家庭劇、詼諧劇和科學劇),都是在他們的精心設計和策劃下,及時地同廣大觀眾見麵,不少劇目後來又成為整個秦腔甚至戲曲界的傳統劇本,近一個世紀盛演不衰。從劇本的唱、念、板式設置、人物造型、服裝設計,到道具的選用、燈光布景的配置和舞台調度,都一仍原樣,很少根本性的改變。他們當時都是名重一時的秦腔藝術家,如黨甘亭、李雲亭、趙傑民、呼延鑫、劉立傑等,教練長是陳雨農。他們每個人都導演過近百本戲,陳雨農和黨甘亭導演的劇本竟都高達300多種。《櫃中緣》《三回頭》《隔門賢》《若耶溪》《青梅傳》《三滴血》《鴉片戰紀》《軟玉屏》《庚娘傳》《一字獄》《奪錦樓》《新華夢》《人月圓》《宮錦袍》《頤和園》等等,就是他們教練、導演的傑作。按當時易俗社章程的規定,教練的職責主要是指導學生(又稱藝員)排練新劇目,包括姿勢、做工、道白、聲調、武藝、化妝、鑼鼓、表情八個方麵。無怪乎許多劇作家說,若沒有陳雨農他們,自己寫出的劇本就立不在舞台上演出。範紫東說:“劇本叫雨農先生一排就活了!我的戲能受觀眾歡迎,這有他的很大勞動功績在內。”王紹猷也說:“就編審方麵說,寫曆史戲的劇作家,我也是其中一個排尾子,自1912年到解放以前,如易俗社的編輯有李桐老、王伯明、孫仁玉、範紫東、高培支、李約祉、呂南仲、李幹臣等十餘人。編戲時,整天在社裏和陳(雨農)、黨(甘亭)、劉(立傑)、趙(傑民)等教練研究過場,晚上回去寫上一段,第二天再和那些導演、演員研究腔調;又如李逸僧、李遊鶴二先生,他們根本就是票友,凡寫戲時,都還要和三意社的老藝人們在一起研究,看合不合秦腔風格。他們注重唱白、舞蹈、穿插、離奇、喜怒哀樂、有情、有趣,以至字句的修煉,角色的配搭,時間的把握,作者都注意到了。因此,編出來的戲就招人鑒賞。”這是從編劇角度談劇作家與導演、教練、演員的三結合的。若從導演的角度看,正說明了導演是把劇目搬上舞台的關鍵人物。陳雨農(1880-1942)一生導演了300多本新劇目,他每接到一個劇本,都要精細地閱讀十幾遍,力圖把劇本吃透搞熟,然後再進行導演構思、各種唱腔板路的設計與安排,最後排練導演。在排導中,他創造的二三十字的唱腔,如《黛玉葬花》中的“貓兒啊,狗兒啊……”,《雙錦衣》中的“數羅漢”,《複漢圖》中陰麗華的“鶯兒黃……”,和《頤和園》等劇中如訴如泣的唱段,不僅保存著秦腔七字、十字上下句格局,又吸收了陝西其他地方戲如阿宮腔、眉戶等劇種的特點,使之成為譽滿三秦大地的著名唱腔。此後的著名導演還有封至模、惠濟民、楊安民、王小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