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主張知人而交,對不很了解的人,應有所戒備,對已經基本了解、可以信賴的朋友,應該多一點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點真誠,少一些戒備。你完全沒必要對你的那些完全值得信賴的同學真真假假,閃爍其詞,含糊不清,因為這種行為實在是不明智的行為。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傅雷先生說:“一個人隻要真誠,總能打動人,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後便會了解的。”他還說:“我一生做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繞圈子,躲躲閃閃,反而容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隻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不會對你怎麼樣的。”以誠待人是值得信賴的人們之間的心靈之橋,通過這座橋,人們打開了心靈的大門,並肩攜手,合作共事。自己真誠實在,肯露真心。“敞開心扉給人看”,對方會感到你信任他,從而卸除猜疑、戒備,把你作為知心朋友,樂意向你訴說一切。其實,每個人的思想深處都有內隱封鎖的一麵和開放的一麵,人們往往希望獲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開放是定向的,即向自己信得過的人開放。以誠待人,能夠獲得人們的信任,發現一個開放的心靈,爭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幫助自己的朋友。在人們發展人際關係,與他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如果防備猜疑被誠信取代,就往往能獲得出乎意料的好成績。
與人交往,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以誠待人,要坦蕩無私,光明正大,一旦發現對方有缺點和錯誤,特別是對他的事業關係密切的缺點和錯誤,要及時地指正,督促他立即改正。批評的確不大討人喜歡,但你不妨換角度去使他理解接受,從而溝通彼此心靈,發展友情。
2.應當知人而交,當你捧出赤誠之心時,先看看站在麵前的是何許人也,不應該對不可信賴的人敞開心扉。否則,適得其反。
3.要想得到知已的朋友,首先得敞開自己的心懷。隻要講真話、實話、不遮掩、不吞吐,必然會換得朋友的赤誠和愛戴。正如謝覺哉同誌在一首詩中寫道:“行經萬裏身猶鍵,曆盡千艱膽未寒。可有塵瑕須拂拭,敞開心肺給人看。”
英國一個名叫哈爾頓的作家為了編寫《英國科學家的性格和修養》而采訪了達爾文。達爾文的坦率是盡人皆知的,為此,哈爾頓不客氣地直接問達爾文:“您的主要缺點是什麼?”達爾文答:“不懂數學和新的語言,缺乏理解力,不善於合乎邏輯地思維。”哈爾頓又問:“您的治學態度是什麼?”達爾文又答:“很用功,但沒有掌握學習方法。”聽過這些話的人無不為達爾文的真誠與坦率而鼓掌。按說,像達爾文這樣蜚聲全球的大科學家,在回答作家提出的問題,說幾句不痛不癢的話,甚至為自己的聲望再添幾圈光環,有誰會產生異議呢?但達爾文不是這樣。一是一,二是二,甚至把自己的缺點毫不掩飾地袒露在人們麵前,隻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換來真摯的信賴和尊敬。朋友的交往亦是如此。你敢於說真話,說實話,肯讓人知,朋友為你的誠實所感動,便會從心底深處喜歡你,他給你的回報,也將是說真話,說實話。
《晏子春秋·內篇存下》中就有“信於朋友”的話,把“信”看成是朋友之間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封建社會被視為五常之一的“信”是人的一種美德。過去小孩子的啟蒙讀物《幼學瓊林》中,就有專門講交友的章節,並有種種概括:“‘爾我同心曰金蘭,朋友相資曰麗澤’,‘心誌相孚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刎勁之交相如與廉頗,總角之好孫策與周瑜,這裏所指的都是來源於真誠待人的深厚友情。”
要懂得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具有互異性。融洽的感情是心的交流。真誠待人,敞開自己的心扉,肝膽相照,赤誠相見,才會心心相印。然而真誠在友誼宮殿中的光澤不僅未因歲月流逝,時代變遷而減弱,反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增添了光彩。
如果為人處世離開了真誠,則無所謂友誼可言,一個真誠人的心聲,才能喚起一大群真誠人的共鳴。“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我們的生活中應充滿真誠。養成真誠待人的習慣,也隻有這樣,每個人的心靈才會美好而快樂,才會安全地生活每一天,才會在你的事業上獲得更多真誠的幫助。
人們常用“精成所至,金石為開”來表達真心誠意可以解決很多難題。
有一位出版商講過一個故事。他剛出道時,一直希望能有個名作家的著作讓他出版,但他沒什麼資本,一直不敢去和那些作家接觸。可是他實在想極了,有一天,便抱著他從報上剪下來的某位作家的文章,硬著頭皮去拜訪那位作家。他坦然地說明自己的狀況,也表明了出書的意願,這位作家不置可否,但也沒有給他壞臉色看。他無功而返,過了一個月,他又去看那位作家,誠懇地說明他的想法,就這樣去了10次,前後經過了半年,他獲得了這位作家一本新作的版權。